花蕊夫人國色無雙,詩有俠氣!

花蕊夫人國色無雙,詩有俠氣!

中國歷史上,總共存在有三位花蕊夫人。

第一位是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封號為花蕊夫人,因其姐姐也被王建封為妃子,所以,她又被稱為小徐妃。

第二位是後蜀主孟昶的妃子,姓徐,被封為慧妃,因貌美如花蕊,故得名“花蕊夫人”。

第三位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宮人,閩人之女,雅好賦詩,人稱“小花蕊”。

今天,我們要說的花蕊夫人是第二位,孟昶的慧妃。

這位花蕊夫人,是青城人,父親徐匡璋,是個窮書生。

她才色藝俱佳,自幼便能歌善舞,作詩習字,尤長於樂府。

十七歲那年,孟昶廣選天下良家女子充實後宮,花蕊夫人容貌堪稱蜀中第一,故而被選中,送入宮中。

孟昶一見她就非常寵愛,自此專寵於後宮。

自古以來,世人都喜歡都用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孟昶卻覺得,世間任何一種花卉,都無法比擬這位妃子娟秀的姿色、鮮嫩的肌膚,所以,便稱她為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精通音律,歌舞動人,詩詞堪吟。

她曾模仿唐人王建的筆調,撰寫了數百首《宮詞》,首首清新奇絕,一時盛行於世。

現存花蕊夫人的《宮詞》,有以下三首:

龍池九曲遠相通,楊柳絲牽兩岸風。

長似江南好風景,畫船來去碧波中。

月頭支給買花錢,滿殿宮人近數千。

遇著唱名多不語,含羞走過御床前。

廚船進食簇時新,侍宴無非是近臣。

日午殿頭宣索鱠,隔花催喚打魚人。

這些《宮詞〉,花蕊夫人雖然模仿了王建,但是從題材到文風,都與王建的宮詞有很大的不同。

她是王昶最寵愛的貴妃,因此,內容多偏重於描述自己活潑快樂的後宮生活,而不是一般宮女的哀怨與孤苦。

從藝術層次來講,她的宮詞的語言清新雅麗,音韻諧婉響亮,技巧蘊藉含蓄。

再加上這些《宮詞》都是花蕊夫人的親身經歷,其所見所思相較於王建的從宮人那裡聽來的第二手材料,讀來更會給人親切感。

這是王建的《宮詞》所不能取代的價值。

花蕊夫人是個美麗的女人,但是王昶並不是個好皇帝。

他在五代十國中,雖然是個“仁義”皇帝,諸如體恤民情,注重民生,努力發展文化、發展生產,讓蜀地老百姓享受了三十餘年的太平歲月,但是,他本人卻疏於國防,縱情聲色,還到處尋找方士煉丹壯陽、專意御女的房中術。

他每天除了在脂粉堆裡騰雲駕霧,就是去野外飛鷹走馬、鞠球射獵,以至於讓後蜀江河日下。

最終,後蜀被北宋滅國。

當趙匡胤親率大軍兵臨蜀國都城下的時候,孟昶率領文武百官,大開城門,交出國璽。

趙匡胤見了這個驕奢淫逸的昏君,只是擺擺手,讓他退下去,什麼話也沒說,就進了城,然後派人找到花蕊夫人,派人專車護送回汴京。

作為滅國之妃,花蕊夫人只有選擇順從。

當她隨著北宋大軍行至葭萌驛的時候,只見這一路上桃紅柳綠,春意盎然,故鄉卻一步步地被拋在了後面,禁不住珠淚暗拋。

停車後,她便在驛站的館壁題寫了一首《採桑子》:

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沒等她寫完,押解的軍騎便催著她趕緊上轎趕路。

她不敢違抗,只得看著未竟的半闋詞句,悽然而去。

到了汴京之後,花蕊夫人像天下所有美貌的女子一樣,被宋太祖納入後宮,並深得各種寵愛。

太祖皇帝早就聽聞了花蕊夫人的詩名,有一次,他用一種不屑的口氣,讓花蕊夫人以後蜀亡國為題賦詩一首。

這個命題,深深觸動了花蕊夫人的心。

亡國以來,那些淤積在她心中的羞恥、憤怒、怨恨和無可奈何的感情,頓時像一股奔騰的激流決堤而出,她脫口誦成《述國亡詩—奉召作》: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豎降旗”三字,高度概括了一個國家滅亡的緣由。

主語是“君王”,國亡的罪魁,不言自明。

第二句點明自己的處境。

自古以來,更朝換代,國家衰亡禍亂,常常歸罪於女人,似乎女人是亡國禍水。

這句詩,是花蕊夫人的自我申辯,也是對這種歷史陋見的抗爭。

全詩用詞雖然委婉蘊藉,卻十分有力,言外之意,是你君臣誤國,與我等不得問政事的弱女子有何干。

在當時的世俗來看,花蕊夫人這首詩幾乎就是一首“反詩”,但趙匡胤聽後,不僅不責怪她,反而大為感動,稱賞她有情有義,有膽識,有骨氣。

花蕊夫人是個好女子,趙匡胤是個好皇帝,但是趙匡胤卻有個熊孩子弟弟,也就是趙光義。

趙光義見哥哥專寵一個亡國之君,認為對社稷不利,便屢次勸諫趙匡胤以社稷為重。

趙匡胤卻根本就聽不進去。

後來,在一次御苑射獵的時候,趙光義裝作射擊野獸的時候,卻猛然轉身射向了花蕊夫人。

弓鋪鳴,花蕊夫人應聲而倒。

只這一箭,花蕊夫人就再也沒有起來。

而她當初留在陵萌驛壁的半闋詞,不知被誰給補上了下闕,成了一首完整的《採桑子》詞:

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三千宮女皆花貌,妾最嬋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寵愛偏。

後來,她被人們奉為十二花神之一的芙蓉花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