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奪取皇位了(下)!

朱允炆削藩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大部了,那麼下一步的對手是誰?

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奪取皇位了(下)!

明太祖朱元璋的諸子中,第四子朱棣最具有雄才大略,也最為朱元璋喜愛。朱元璋曾有意易儲。反對者提出如果立燕王,那麼,序次在他之前的秦王和晉王當置於何地呢? 朱元璋打消了易儲的念頭。但他存此念,對朱棣來說,無疑是個重要的啟示。朱棣還從另一個方面得到某種暗示。朱元璋崇尚佛教,親王就藩國,多選擇名僧相隨。隨朱棣到北平(今北京)的僧人姚廣孝,僧名道衍,曾私下對朱棣說,如得相傳,可奉獻一頂白帽與他戴。王字上加白字為“皇”。,姚廣孝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他還向燕王推薦一個叫袁珙的術士,袁珙見朱棣年方40,須長過臍,稱他是“異日太平王子”。這一番明吹暗捧,無疑會激發起朱棣的勃勃雄心。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了,無論朱允炆削藩與否,朱棣都會起兵造反的。

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奪取皇位了(下)!

明成祖朱棣畫像

從建文皇帝的朝廷中,朱棣則得到另一種資訊,周王被逮治,張昺、謝貴坐鎮北平,齊泰、黃子澄唸唸有詞,所指不言自明。太祖舊時的意向,屬僚不斷的勸說,朝廷傳來的訊息,都在推動朱棣起而爭奪帝位。如果說還有什麼疑慮,那首先就是他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被派去南京,參加太祖週年祭。有此掣肘之憂,他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在府中裝病。而朝廷對此事也感為難。齊泰要朱允炆把他們扣留下來,作為人質。黃予澄反對,怕引起朱棣的猜疑,他對形勢又一次作出錯誤的估計。朱允炆採納黃子澄的意見,把朱高熾兄弟打發回北平。朱棣見到他們,高興地說,我父子得再相見,真乃天贊。

建文元年(1399)六月,朱允炆釋出責備朱棣的詔書,並命令逮捕燕王府屬僚。張昺、謝貴督率衛士包圍了王府,並在北平9座城門佈置了嚴密防守,形勢十分緊迫。朱棣召集親信屬官商議。燕山護衛千戶朱能提出,當務之急在擒殺張昺、謝貴;主將死,其軍自亂。朱棣很欣賞他的意見,先在殿中設下伏兵,宣稱自己病癒,打算乘官僚入賀時,拿下張昺、謝貴。張、謝二人相當警覺,不肯入府。朱棣又把朝廷點名要逮捕的官校捆綁起來,作為誘餌,請張昺、謝貴及朝廷使臣去驗收。這次,張、謝二人不能不去了。他們一進王府,就被殺掉。除去此二人,城中官軍果然大亂。朱棣手下有兩員可任大帥的武臣。一個是上邊提到的朱能,他曾從燕王北征,多次立有戰功。另個是指揮僉事張玉。他曾任元朝的樞密知院,歸降朱元璋後,從戰有功,後來調至燕山左護衛,成為朱棣的親信。殺了張昺,謝貴,朱棣命令張玉,朱能連夜出兵,攻奪9門。黎明時分,已得其8,只有西直門一時難下。朱棣派人到兩軍對峙處,宣佈說,朝廷已經同意燕王自治一方。守門官軍聞言而散。接著,朱棣整頓城內秩序,只用3天時間,北平城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中,成為他穩定的大本營。

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奪取皇位了(下)!

明成祖朱棣塑像

七月初五,朱棣正式誓師起兵。他援引朱元璋“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臣之惡‘’的訓示,以周公自居,宣佈齊泰、黃子澄為奸臣,起兵是為了誅殺齊、黃。

但同時,他去掉了建文年號,改用洪武年號,擺出爭奪天下的姿態。因朱棣稱自己的軍隊為“靖難之師”,史書把叔侄爭奪天下的這場戰爭稱為“靖難之役”。而朱允炆也許是受了黃子澄等人的影響,他以為燕兵成不了大事,因而每天與翰林官方孝孺等人討論周朝制度,試圖以文治天下,並沒有把軍事放在心上。後來,連黃子澄都看出了形勢的危機,指出,北兵素來強悍,不早作防禦,怕黃河以北要保不住了,他這才匆忙任命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北伐。

與朱允炆相比,朱棣對這場戰爭的態度要認真得多。每次軍事行動,他都親自策劃,親自領兵作戰。而且善於用將,使之各盡所能,北平城內穩定以後,朱徐立刻派兵攻佔了通州、薊州、密雲、遵化、懷來、永平等處,並控制了北平最重要的關隘居庸關,解除了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有一段小插曲:攻取懷來時都督宋忠對守城將士說,他們在北平的家人都被燕兵殺害,屍骨積滿道路,以此激勵他們死守城池。他沒有料到,攻城的先鋒隊伍正是懷來將士的家人。

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奪取皇位了(下)!

靖難形勢圖

這是朱棣的巧妙安排。一時間,戰場上父子兄弟相呼,官軍哪裡還有心思廝殺,懷來很快被燕兵攻陷。由此可以看出,朱棣確實很有謀略。官軍與燕軍的第一場真正大戰發生在北直隸真定(今屬河北)。官軍主帥耿炳文,早年是一員驍將,被朱元璋列為一等功臣。

但他當時已65歲,而且受到朝廷中普遍存在的以老大自居的思想薰染,不以燕軍為意。朝廷召集的軍隊號稱30萬,實際只有10餘萬,軍中缺少多謀之士和善戰之將。這些因素對官軍都是不利的。中秋之夜,燕軍利用官軍飲酒不備的機會,攻佔雄縣又伏兵打援,消滅了鄭州援兵。得知兩處失利的訊息,耿炳文把所屬軍隊匯合一處。兩軍會戰於真定城外。張玉、朱能等率兵從正面進攻,朱棣親率奇兵從背後夾擊,官軍大敗,死者眾多,耿炳文退入城內固守,不敢出戰。這一仗,,燕軍在數量上處於劣勢,但卻獲得全勝。朝廷大為震動,主帥易人,黃子澄推薦李景隆總領平燕大軍。李景隆是開國功臣李文忠的長子,19歲承襲曹國公,相貌出眾,但並沒有帶兵打過仗。屬下官兵有5o萬,與燕軍相恃了10個月,互有攻守。

建文二年四月,他和另外兩支官軍合於真定,計有60萬,號稱百萬,準備決戰。官軍如此龐大,加上有幾員猛將,像先鋒平安、副總兵瞿能,還準備了火器,埋藏地下,殺傷力很強,所以佔了上風。交戰中,燕軍憑藉朱棣的鎮定指揮,諸將的頑強抵抗,特別是朱高煦的拼命衝殺,雙方相持不下。這時突然颳起大風,官軍混亂,瞿能父子被殺,平安也被朱能打敗,燕軍乘機縱火,官軍全軍潰敗,李景隆單騎奔走德州。燕軍乘勝攻德州,他又棄城而逃,投奔濟南。從區域性來看,官軍不乏有才幹的指揮者。守濟南的山東參政鐵鉉和參將盛庸合力固守久竟使燕軍久攻該城不下。鐵鉉用詐降計,朱棣受騙入城,險些被城門上的鐵板軋死。他疾馳逃脫,怒不可遏,命令用炮轟城。鐵鉉又在城上懸掛朱元璋的神牌,使燕軍投鼠忌器,不敢使用火器。就這樣堅持了3個月之久,朱棣只好回師北平。朱允炆立即升鐵鉉為兵部尚書。封盛唐為歷城侯,命他從李景隆手上接過指揮權。憂心忡忡的皇帝把希望寄託在這兩個人身上。

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奪取皇位了(下)!

影視資料

盛庸、鐵鉉與燕軍對陣,有出色的戰績。建文二年十二月,雙方戰於東昌。官軍簡選精銳,背城而戰。朱棣大概為以前的勝利所陶醉,犯了輕敵的錯誤。他率輕騎衝入了官軍左翼,被圍數重,衝擊不出。朱棣死裡逃生,有賴於朱允炆的一道死命令,他怕背上殺害叔王的惡名,不許傷害朱棣。這樣,朱能才可能像長坂坡救主的趙子龍一樣,奮力殺開血路,保朱棣突圍。張玉在此役中陣亡,燕軍損失慘重。這以後,兩軍互有勝負。從總的趨勢看,東昌大捷不足以抵銷耿炳文、李景隆兩次慘敗的影響。官軍在數量上的優勢已不那麼明顯,懼怕燕軍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為瓦解燕軍,朱允炆發動和平攻勢,將齊泰、黃子澄逐出朝廷,希望在這種恣態下與燕王罷兵。這樣做,既可在政治上取得主動,又可使齊、黃等堅決西保皇派官員募師勤王,備戰午外。誰知效果不理想,派去的使臣說,燕王語直而意誠,連朱允炆也懷疑是否“曲在朝廷,齊、黃誤我”。在思想上造成了混亂。後來還有割地之議,被朱棣斥為緩兵計。

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從北平出發,揮師南下。其軍從館陶過黃河,取徐州渡淮河後,置淮安、鳳陽於不顧,直下揚州,大戰長江。第二年六月、兵臨南京金川門。谷王朱穗和李景隆開城迎降,當天宮中大火,朱允炆不知所終。一說他在大火中燒死,二說他從事先準備好的地道出逃跑到西南當了和尚,從永樂到正統幾十年間,蹤跡均有紀錄,最後被迎入宮內,病老而死。朱棣則稱辯認出朱允炆的屍骨殘骸,還十分感慨地說了一番‘’小子無知‘’的話,按照天子的禮儀把他埋葬。他自己當了皇帝,改年號為永樂。

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奪取皇位了(下)!

明代皇帝中,只有他有兩個廟號,始定太宗,後改成祖。江山易手,朱棣殺了許多建文朝的忠臣。齊泰、黃子澄自不必說。方孝孺被殺,株連宗族親友門生數百人。北平參議景(耿)清上朝時懷藏利刃,準備行刺,朱棣大怒,不但殺了他本人,將他滿門抄斬,還在他的家鄉清查他九族的姻親,清查他門生的門生,大肆捕殺,村裡為墟。因為像瓜蔓伸延,互相牽引,歷史上把此案叫“瓜蔓抄”。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利的鬥爭是十分殘酷的。

綜上所述,朱棣打著反對削藩的旗號起兵。但他當了皇帝以後,並沒有從根本上反對削藩政策,只是他的做法更聰明、更從容些。他沒有把諸王動輒廢為庶人,而是逐步裁減他們的護衛,削弱他們的實力,使他們完全沒有可能與朝廷抗衡。削藩是鞏固和加強以皇權力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必行之策。所以,朱棣的最終目的是推翻朱允炆,自己做皇帝,在這樣的背景下,朱允炆削藩並不是朱棣起兵的真正原因。

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奪取皇位了(下)!

朱允炆最大的失誤就是心理還是不夠強大,既然已經準備削藩了,就不能把實力最強的朱棣的三個兒子放回去,這是其一。其二,已經都兵戎相見了,還莫名其妙的怕背上殺害叔王的惡名,以至於放虎歸山,最終丟了江山和自己。

>我是飄在心中的雲,文章的疏漏之處,請朋友們多多批評指教, 您的關注也是我進步的動力,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