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銀子的真實樣貌:表面黑不溜秋、佈滿牙印,和熒屏上完全不同!

我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貨幣了,在公元前221年,秦國一統六國之後,便在全國境內統一了貨幣。發展到漢朝的時候,白銀開始登上貨幣舞臺。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總是能見到白花花的銀子,看起來很有光澤,也還挺好看的,但是,真正的銀子,和影視劇裡看到的是截然不相同的。

古代銀子的真實樣貌:表面黑不溜秋、佈滿牙印,和熒屏上完全不同!

真正的古代銀兩,其是佈滿牙印咬痕的,而且顏色也發黑。在那時候,用牙咬,主要是為了辨別銀子的真假,因為銀子本身的硬度是很低的,所以,能咬得動,那這銀子沒得假,要是咬不動,就肯定是摻了假。所以,久而久之,銀子上就佈滿了咬痕。另外,因為銀子是金屬,所以 ,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流透過程中,還是會產生氧化的 ,況且還有其他雜質在銀子上。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出土古代銀子又黑又醜了。

古代銀子的真實樣貌:表面黑不溜秋、佈滿牙印,和熒屏上完全不同!

對比一下,我們在電視劇中所見到的銀子,是像小船一樣的形狀,叫做“銀元寶”。其實,在古代,老百姓是幾乎見不到這種銀子的,銀子在那個時候,是很有價值的。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在那時候的收入是很低的,很多人拼了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攢到一兩銀子。所以,在民間流通的銀子早期主要是以碎銀為主,銀元寶,早期也只是官府用銀。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銀兩的價值太高了,

古代銀子的真實樣貌:表面黑不溜秋、佈滿牙印,和熒屏上完全不同!

銀子的價值有多高?其實,銀子在不同的時期,價值也是不一樣的,打個比方,現在,超市裡的大米是3元一斤,那麼你如果有一兩銀子,去唐朝可以買1000多斤的大米,這時候,一兩銀子差不多就是3000塊錢;那麼到宋朝時又有一點不一樣了,一兩銀子在宋朝可以換米198公斤,也就是396斤,摺合人民幣差不多是1188元。不過,在清朝的時候,銀子倒是盛行了,銀子在民間的流通也就廣泛起來。乾隆時期,一兩銀子可以買到大米80斤,相當於人民幣240元,但是到了光緒時期,就只能買到38斤左右的米,這時候的一兩銀子,就差不多是114元。於是,在明清前,老百姓基本上很少用一兩一兩的銀子,用的多點的是碎銀。

古代銀子的真實樣貌:表面黑不溜秋、佈滿牙印,和熒屏上完全不同!

在宋朝的時候,1004-1007年間,老百姓流行用戥秤來稱銀兩,將不同的價值對應不同重量的銀子,透過這種方式把銀子剪碎,方便交易流通。後來,主流貨幣銅錢在交易過程中並不方便,於是,在北宋初年(1203年)時,發明了紙幣——交子。不過,1529年,新大陸的發現,美洲開採了大型銀礦,白銀也由絲綢之路流入了我們國家。銀子終於在明朝嘉靖年間的時候,成為了法律認可的貨幣。

1912年民國成立後,原本的那些銀子也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老百姓覺得無用處了,就熔化了,做成首飾或者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就直接去當鋪換現錢了。隨著時間的推進,也同那些朝代一起,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

古代銀子的真實樣貌:表面黑不溜秋、佈滿牙印,和熒屏上完全不同!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說那些出土的表面黑不溜秋、佈滿牙印,但是,它們曾經也是支撐著很多人活下去的東西,也曾見證過歷史的發展,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塊銀子在你腳下,你會不會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