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遺詔中誤用一成語 旁人看後嘲笑道沒文化!

古時候皇帝駕崩,都會發布遺詔,昭告天下。一般來講,遺詔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介紹自己登基的原因和過程,其次是回顧自己在位時的功績,再次是簡要說明自己得病和去世的原因,最後則是交代後事,並表達對自己一些未竟事業的期盼。

遺詔名義上是皇帝本人的遺書,但實際上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書公告,通常是皇帝臨終前口授遺言,甚至皇帝沒留下任何指示就直接駕崩,再由中樞行政部門的大臣們擬撰。

因此,遺詔中每一個句子,每一個用詞,都要經過反覆推敲,容不得一點差錯。可以說,一個皇帝死後的遺詔寫得好不好,基本反映了這一朝中樞政府官員的行政水平和文字能力。

在清末時期,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兩日內駕崩,兩件大事接連發生,臣僚們一時手忙腳亂,忙中出錯,導致光緒的遺詔用詞出現了錯誤。主要是遺詔中有這麼一句話:“庶幾九年以後,頒佈立憲,克終朕未竟之志。在天之靈,藉稍慰焉。”

光緒遺詔中誤用一成語 旁人看後嘲笑道沒文化!

? ? ?? ?? ?? ?? ?

這句話講的是清末“預備立憲”的事情,光緒駕崩時,離清政府承諾的立憲期限還有九年,所以光緒說希望九年之後頒佈立憲,完成他在世時未竟的事業。然而這“在天之靈”四字,卻鬧了笑話。

在天之靈這個成語,主要用於對死者的尊稱,且一般用於他稱,而很少用於自稱,即一般說告慰某某人的在天之靈,而不會說告慰我的在天之靈。這在我們今日看來,可能還沒有感到特別彆扭,但古時候讀書人尤其注重用詞的準確,所以光緒遺詔中將在天之靈用於自稱,難免被讀書人所笑,說擬遺詔之人沒有文化了。

為什麼光緒遺詔這樣的重要文書,還會出現如此紕漏呢?實際上,清朝皇帝在遺詔中用在天之靈自稱,光緒並不是第一個。在之前咸豐皇帝的遺詔中,也出現過“克終朕未竟之志。在天之靈,藉稍慰焉”這句話,所以給光緒寫遺詔的大臣,很有可能就是比照著咸豐的遺詔抄過來的。

光緒遺詔中誤用一成語 旁人看後嘲笑道沒文化!

除了前面這點之外,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抄襲的痕跡。比如在談到自己生病的緣由和交代後事時,咸豐遺詔寫的是:“……以致彌留不起,豈非天乎?顧念神器至重,允宜傳付元良。”

同治遺詔寫的是:“……以致彌留不起,豈非天乎?顧念統緒至重,亟宜傳付得人。”

而光緒遺詔寫的是:“……以致彌留不起,豈非天乎?顧念神器至重。亟宜傳付得人。”

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句子的使用上,同治遺詔只是拿前任的東西改幾個字了事,而光緒遺詔則直接是以前文字的拼湊,沒什麼創新。通篇的文字水平上,也與康、雍、乾時期的文書相距甚遠。

光緒遺詔中誤用一成語 旁人看後嘲笑道沒文化!

之所以會鬧出這樣的笑話,其實並非偶然。晚清時期官場因循疲玩的風氣,由來已久。清初時康熙、雍正等皇帝非常勤政,理政能力也強,批閱奏摺,常常落筆成章,洋洋數百數千言,這就逼得大臣們只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才能跟得上皇帝的要求。

而晚清以來,特別是同治、光緒以後,上位者怠政情緒嚴重。上邊要求不高,那下面臣子們自然樂得清閒,每當要求奏事擬稿,軍機處往往是參考成例,或者東拼西剪勉強湊成一文,敷衍了事,長此以往,已經形成習慣。皇帝遺詔尚且抄襲,晚清政府行政效率之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