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平凡事業也能有大作為,林記粥品店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它在老街巷的騎樓裡賣了幾十年清清淡淡的粥品,做了幾十年街坊早餐夜宵的零碎生意,然而卻是廣州城裡最聚人氣的食店,成就了一段關於粥的傳奇。廣州最負盛名的粥店店面平實,亦如一·碗清粥。騎樓樸素的立柱中間橫著白色大招牌。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店裡空間狹小,只容靠牆各放一排桌子。牆上到處貼著昔日各類媒體採訪的剪報,寫著“客似雲來”的匾額下更是貼滿名人到店的照片。廣州城裡著名的美食節目主持人專程來這裡打包試吃,對林記讚不絕口,曾經有人半夜駕豪車專程來此只為喝粥。就連店鋪搬離舊址也曾令一眾老廣州人失落了一陣子。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儘管身負盛名,林記還是堅守做街坊小生意。主理人芬姐講,他們並不想做太多宣傳亦未打算加盟開分店,還是低調一點實際。“因為家庭小作坊的經營,做的是街坊生意,保證品質最重要。”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平時店裡來往的客人也確實多是街坊。當然也有不少慕名而來的食客,尤其是在夜宵時段常常真的“客似雲來”。鹹煎餅加上鹹瘦肉粥是林記的招牌搭配。煎餅香脆中帶有柔韌的口感,鹹中帶甜,還能吃出南乳醬的甘香。煎餅因為是油炸的,配上一份粥正好颳去油水,兩者的口感剛好互補。瘦肉粥分量十足,肉香融於粥中,米水黏稠,口感地道。還有降火功效。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在顧客中有些還是當年在大新路酒店附近上學的學生。幾十年過去了,曾經的學主有的都成家立業了,還不忘來新店照顧生意,回憶一下當年的時光。對於許多廣州人來說一碗好粥就是最美好的記憶。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在一德路的海味中,兩座高大的哥特式尖頂建築被騎樓群包圍著。這就是著名的石室聖心大教堂。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自1863年起,這座教堂便矗立在這裡,其原址前身是封疆大吏兩廣總督的府邸。當時的總督府邸已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毀壞。戰爭過後,羅馬教廷派來的宗座監牧明稽章看中了這裡。一番巧取豪奪後,地面上開始壘砌第一塊花崗岩。25年之後,在法國設計師和中國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這座雄偉的教堂終於完工,直到今天依舊屹立。當時的建造者還分別從羅馬和耶路撒冷運了1千克的泥土來,並在1863年奠基時埋在教堂的地下現在教堂正面東側牆角下的“ jerusalen1863”和西側牆角下的“Rome1863”的刻字仍然非常清晰。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這座教堂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大的教堂,國內現存最宏偉的雙尖塔哥特式建築之一,東南亞最大的石結構天主教建築,也是全球4座全石結構哥特式教堂建築之一(另外3座是巴黎聖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由於教堂的全部牆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岩石砌造而成的,所以又被稱為“石室”“石室耶穌聖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有人說石室聖心大教堂的設計抄襲了巴黎聖母院,而實際上它將傳統哥特教堂和中國傳統元素巧妙地結合了起來。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教堂坐北朝南,沿用中國傳統,背靠越秀山,面朝珠江。而教堂平面俯視卻呈十字形,這是歐洲教堂建制的標準設計方法。教堂花崗岩石的砌築並非採用當時在西方已相當成熟的水泥砂漿工藝,而是沿用中國傳統的糯米桐油砌築方法。它的正面有一對巍峨高聳的雙尖石塔,雙尖塔呈空心八角錐形,石塊與石塊之間用鐵桿連線,尖塔頂端玲瓏剔透,塔尖直插天際。塔樓下,碩大的玫瑰花窗閃耀著光芒。窗欞雕琢秀巧,玻璃拼合得天衣無縫。每當陽光透過玫瑰花窗映照進內堂,都襯出美麗的色彩。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教堂的正門,列柱式合掌形的大門層層深入,7根圓柱顯示出石室主教座堂的地位。木質大門上雕刻著中國傳統的葡萄、梅花等圖案,有富貴、平安等寓意。教堂側面的一種藝術與功能結合的雕塑—一螭首也是一絕。30只中國傳統的排水神獸神態各異,美觀的同時也能讓雨水順流而下,堪稱獨具匠心的設計。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特式建築

教堂向普通遊客開放。走進教堂,高大的傘形穹頂當空,華麗的玻璃吊燈懸在其下,教堂獨有的莊重肅穆氣勢隨之而來。花窗灑落彩色的陽光,一塊一塊地將小圓柱、大拱券牆壁都染成了彩色,讓肅穆的教堂頓時多了絢爛的顏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