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去北京旅行,誰能不去故宮呢?即使在北京生活多年,故宮也是去不夠的。故宮有太多的秘密,每次去都有新收穫。故宮坐北朝南呈現中心對稱結構,集中國建築美學之大成,不管是大全景還是小微距,故宮總會給攝影師無限驚喜。哪裡是最能拍出故宮範兒的地方呢?

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網紅角樓的秘密

一處是故宮對面的景山公園,在這裡能拍一張故宮的大全景,尤其下雪天的時候,5點就站滿了攝影師等待拍照。另一處就是角樓了,護城河邊多角交錯,倘若是夕陽時刻,更是增添一抹別樣的韻味。不知道第一個拍角樓的人是誰,但即使這個角度被拍爛了,攝影師既然來故宮了還是要拍一拍,對稱的美感太有誘惑力了。現在來逛角樓的人,都會拿一個咖啡杯和它合影。角樓越來越火,還開了角樓咖啡廳,對外甚至號稱“中國的星巴克”。

但萬萬沒想到,歷史上這句防衛設施,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偶然讀到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工藝的書籍,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明成祖朱棣建紫禁城的時候,突發奇想要求四個角各蓋與眾不同的樓,每個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這可愁壞了工匠們,三個月內設計不出來可是要沒命的。此時,蟈蟈籠來救場!據說工匠逛街時看到了蟈蟈籠,造型很是像樓閣,仔細一數正好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工匠因此受啟發,將幾何圖形穿插疊加,就這樣建設出了現在的角樓。故事不知真假,但隔著護城河望過去,角樓還真像個大蟈蟈籠。

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故宮神奇設計知多少?

故宮內部還有哪些木匠靈巧設計的設施呢?故宮活門檻必須擁有姓名!故宮大殿太和殿的門檻由獨一無二的巨木做成,當時的工匠因年少有為遭人嫉恨,木頭一頭被鋸掉了一截。但這並沒有難倒木匠:他在另一頭也鋸掉了一截,並且挖上槽,就這樣可任意拆裝的活門檻產生了,民間俗稱“金剛腿”。不得不感嘆古人工匠的神奇,太和殿每一處構造,都蘊含了古人的辛勞和智慧。

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有這樣一句俗語,正是說明太和殿建設的不易。大殿內部的樹木全都是來自南方,最初只准使用楠木,珍貴的樹木成長不易,採伐更是耗盡了無數人的性命。到了清朝故宮需要重建,但此時木材缺乏,就全部採用了松木,“拼合柱”這種構造因此被廣泛應用——把現有小木料拼接成一個整柱,各種材料內部用“暗鼓卯”和“楔”拼合,再將鐵箍包在柱子外加以加固。

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走到太和殿的遊客,都要抬頭看一下頂部,這裡面的蟠龍藻井非常出名。抬頭看上去,彷彿盤龍正在頭頂吞雲吐霧,這種構造稱之為藻井。因為穹頂建築向上凸起,內部影響觀瞻,工匠們就做出了藻井,有方形、多邊形、圓型,各種花紋彩畫十分精美。仔細觀察,不少傳統寺廟也都有這一構造,風格各異。雖然故宮的最為出名,我個人最喜歡的卻是京郊大覺寺的,顏色隨著歲月的逝去,自帶一種清雅肅穆。藻井還因為太過美麗,遭到外國人的覬覦:北京有個智化寺,供奉明朝最為有名的太監,穹頂卻光禿禿。原來這裡的藻井因為太過精美,被美國偷去了自家的博物館,現在僅僅能看到圖片。

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雖然去了故宮很多次,但是直到翻開《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才第一次從建築角度瞭解到故宮的美麗。雖然說這本書的定位是童書,但卻值得每個中國人一讀。什麼是木結構建築的營?什麼是木結構建築的造?它在中國傳統建築有何體現?現在的傳承狀況如何?每一章節的內容十分精簡,卻資訊量十足;加上豐富的插畫細緻的標識,完全不捨得翻頁。

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不敢相信!故宮內的網紅打卡地,原型居然是蟈蟈籠?

加上我是個十足的旅行愛好者,讀到第三章更是不能自已,這一章節詳細介紹了佛寺、徽派建築、吊腳樓、土樓的構造,大大滿足了我的好奇心。雖然不少地方已經親自去過了,拍攝了不少照片。但是為什麼這麼設計呢?說來慚愧依舊不是很清楚,這本書深入淺出結合俗語,從建築學角度介紹這些建築,比導遊都詳細蘊含豐富的趣味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