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走親訪友,俗語“朔月不出門,望月不回家”,有啥講究呢?

我們傳統型的傳統節日新春佳節就要到了,春節是走親戚增進感情的時候,大夥兒不必彼此走路,以前到了這個時候,農民們都不願走路,騎單車的人,都要跑到走親訪友的路上,針對交通出行大家還是有些講究的,比如“三、六、九外,四、八外,都是騎車回家”,全是圖個吉利,鄉下有句俗語,“朔月不出門,望月不回家”,代表了什麼意思呢?

春節走親訪友,俗語“朔月不出門,望月不回家”,有啥講究呢?

人們知道我國古代的測年方法是天干地支五行,逐漸轉變成陽曆,而農曆是最精確的測年方法,陰曆是根據月亮的圓缺來算的,陰曆的第一天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在一條平行線上,由於太陽光比月亮體積大,所以完全把月亮遮住了,大夥兒從地球上看不見月亮,隨著月亮的執行,月亮逐漸露出大圓臉,從月牙變成滿月,即初一為朔月,十五為望月,所以說十五的月亮見到的最圓。

春節走親訪友,俗語“朔月不出門,望月不回家”,有啥講究呢?

月亮在古人眼裡,是充滿層次的,因為它在夜間發生,與“太陽光”相稱,因而被稱為“太陰星”,那麼農曆初一就是氣血最盛的時候,到了十五就是最陰的時候了,所以古人在初一、十五燒香拜佛,祈求平安,這也是陽陰變化的自然規律,現在知道了潮夕狀態便是由於天體運動,引潮力作用下,有規律地鍛鍊身體,這在古人眼裡是不可能做到的。

春節走親訪友,俗語“朔月不出門,望月不回家”,有啥講究呢?

就是這樣,大家覺得初一、十五是各路神仙、妖魔鬼怪來人間的日子,普通人最好是不得罪他們,幹萬不出門,不出門回家,只在家裡燒香拜佛,有些地方覺得大年初一是窮光蛋日,出去就是漏財,守在家裡就是聚財,而出門的人回家也會選個好的日子,即是初一、初二,也就是要儘量分道揚鑣這一刻,圖個平安。

春節走親訪友,俗語“朔月不出門,望月不回家”,有啥講究呢?

總之,鄉下俗語“朔月不出,望月不歸”,就是古人認為初一、十五是神出鬼沒的日子,無論出門還是回家,都規定安全,所以這幾天分開的日子,現如今生活不易,四處闖蕩,無所避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