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是如何變成黑豬?又是如何走上我們餐桌的呢?

現在市面上的黑豬肉越來越多,人們對於黑豬的瞭解也是越來越多,知道黑豬是從野豬馴化而來的,也知道黑豬在我國有5000多年的養殖歷史,知道了白豬是上世紀末才從國外引進的,也知道了黑豬的口感和營養都要比白豬更好,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我國養殖黑豬的歷史,看一看,黑豬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我們的餐桌的。

野豬是如何變成黑豬?又是如何走上我們餐桌的呢?

在古代,豬肉是人們主要的肉食來源,直到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豬肉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其實雖說我國的本土豬種都是黑豬,但是其種類也是比較多的,這是在數千年的馴化中演變的結果,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就曾經出土過一個家豬骨骼標本,說明,早在那個時候,人們就開始馴養黑豬了,而在浙江餘姚的河姆渡遺址,也曾出土過家住骨骼和陶豬模型,這些,都在表示著我國養殖黑豬的歷史很悠久。

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上面,家豬有著鬃毛和長長的嘴巴,這就是野豬向家豬形態過度的有力證明,直到現在,黑豬和野豬的相似之處已經不多了,我們對於黑豬的馴化已經很成熟。

野豬是如何變成黑豬?又是如何走上我們餐桌的呢?

野豬的前肢更加發達,中、後軀比較短小,擅長防禦、攻擊和奔跑,成語中,“豕突狼奔”就是在形容野豬的兇猛,將其和狼相提並論,而我們長時間的馴養讓野豬的獠牙漸漸的退化了,然後,透過改變其食物結構,使野豬的腸道增長,下半身所佔的比例上升,就漸漸成為了現在的黑豬,保留了其一部分野性,卻讓它沒有野豬那麼有攻擊性。

我國古代文獻中不少都記載著“拘獸以為畜”,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我國古代的人們在狩獵中不斷接觸野豬,漸漸地掌握了野豬的習性,在人們追求生活穩定的歷程中,人們就開始有意識的對野豬加以馴化,逐漸馴化成了黑豬,而馴化則是為了獲取穩定的肉食來源,不需要再用打獵的方式獲取肉食,自此,豬肉在人們的肉食構成中佔比越來越高,所以,我國人民愛吃豬肉,是從古代就有的習慣。

在商代晚期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家豬,當時人們就開始有了豬舍,無需放牧了,黑豬的品種也分為南北兩種,漸漸的形成了現在的數十種黑豬。

野豬是如何變成黑豬?又是如何走上我們餐桌的呢?

而且,到了漢代,我國就有了優良豬種出口的記載,各國爭相引入我國黑豬,用來改良本地豬種。

就這樣,黑豬一步步的走上了人們的餐桌,成為了人們主要的肉食來源,雖然上個世紀由於我國的黑豬長得慢,而導致很多人養殖白豬,但是要是說到口感和營養,還是我國的黑豬更好一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