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褂和馬甲你能分得清嗎?

很多人都會分不清馬褂和馬甲的區別, 這兩種是不同的服裝,在中國的歷史上也各有深遠的來歷, 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

馬褂和馬甲你能分得清嗎?

胡先驌和胡適的長袍馬褂

馬褂的起源產生已經很難考證,它興於明末盛於清,為清代的“行裝”之褂(男性正裝“袍褂”的外褂則較長,長及膝蓋或更偏下,與短款的馬褂不同),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國時期又升格為禮服,統用黑色面料,織暗花紋,不作彩色織繡圖案。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本為騎馬時穿的服裝,故名。

馬褂和馬甲你能分得清嗎?

馬褂原本是滿族騎馬時穿著的服飾,在長袍外面套馬褂,有“長袍馬褂”的美稱。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滿族騎射時穿著的一種褂子,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

馬褂中最有名的是“黃馬袿”, 清代的一種官服。凡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皆服黃馬褂。後也賜與有軍功的臣下。清代的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

馬褂和馬甲你能分得清嗎?

馬甲也叫鐵衣或背心。是一種用於保護軀幹,或保暖的服飾,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歐美。

清俞樾《茶香室三鈔·罩甲》:“國朝 王應奎 《柳南續筆》雲:‘今人稱外套曰罩甲。’……按,今吳中猶有馬甲之稱,當即由罩甲而得。” 張天翼《夏夜夢》:“那件密密扣著的馬甲--把她顯得更加瘦小。”

歷史上曾是官服或制服,如清朝官服“十三太保”(因用十三粒紐扣而得名),就是馬甲。

馬褂和馬甲你能分得清嗎?

馬甲在古代指的是騎兵戰馬披帶的鎧甲,使戰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得到保護。隨著重甲騎兵日漸減少,到了明清時期,騎兵的戰馬一般不再披這種笨重的馬甲。馬甲後經世之演變,漸漸流變為人類的一種服裝形式。

馬褂和馬甲你能分得清嗎?

隨著生活的不斷演變, 現代馬甲是一種無領無袖,且較短的上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