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魯迅化”已有10年,他們到底要去什麼?莫言、餘華看法一致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走——餘華《活著》。

對於生和死的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一向不談宗教的魯迅,也曾就生死問題寫了一篇鮮有人知的《死》,對於死亡,他豪不懼怕,但對自己僅存的生命卻倍加珍惜,覺得什麼都不應該放過。

“去魯迅化”已有10年,他們到底要去什麼?莫言、餘華看法一致

所以魯迅每次生病,都會給自己制定一個工作計劃,若是時間真不多了,那就要更加爭分奪秒的去做,每次他都說:就是這樣罷,但要趕快做!

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他僅僅留下了七條遺囑,前幾條都是交代自己的後事: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塗蟲。

“去魯迅化”已有10年,他們到底要去什麼?莫言、餘華看法一致

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魯迅對死亡的態度,雖然魯迅已經離開了幾十年,但時至今日,人們依舊還在銘記他。

魯迅,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周家祖上在朝為官,家境富裕,但12歲那年祖父犯了事,被下了獄,父親常年犯病,經常出入藥店,家境一天不如一天,即便如此,魯迅還是堅持學習,1904年,魯迅前往了日本留學,學習西醫。

但日本讀書的這些年,改變了魯迅很多,他認識了藤野嚴九郎,由於魯迅是仙台唯一一箇中國留學生,藤野嚴九郎非常照顧他,讓魯迅感受到了缺失的“父愛”。

“去魯迅化”已有10年,他們到底要去什麼?莫言、餘華看法一致

在日本讀書的第二年,魯迅因為一部日俄戰爭片,深感清朝是雷打不動的酣睡人,他因此棄醫從文,他深受俄國諷刺學家果戈裡的影響,決心開始創作諷刺文學。

1918年,周樹人以魯迅作為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魯迅一夜成名。

魯迅以筆代戈,奮戰一生,他的文字有“警世”作用,時至今日依舊震耳發聵。

“去魯迅化”已有10年,他們到底要去什麼?莫言、餘華看法一致

然而就在十年前,一個“不和諧”的聲音突然傳開,有人提出了“去魯迅化”,一些人認為魯迅的作品晦澀難懂,難以跟時代接軌,理當移除。

“去魯迅化”已經進行了10年,文章刪刪減減,雖然也有增加魯迅文章的情況,但總的來講魯迅的文章還是少了不少,東南沿海地區,率先就將魯迅散文《風箏》“請”出了教科書。

雖然讀魯迅的文章,確實需要了解魯迅生活的年代,也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篇好的文章能一直傳承下去,隨著年齡的長大,再來讀魯迅的文章,又能體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這就是魯迅文章的魅力。

“去魯迅化”已有10年,他們到底要去什麼?莫言、餘華看法一致

常言道:“文人相輕”,但是在文學界,魯迅的地位非常高,諾貝爾獎得主莫言, 曾說:我所有的作品加起來都比不過先生的《阿Q正傳》。

餘華的《活著》寫出了人生百態,他對人生看得非常透徹,雖說《活著》有些殘酷,但是他依舊對這個世界上抱以最美好的謳歌。

“去魯迅化”已有10年,他們到底要去什麼?莫言、餘華看法一致

魯迅的文章,他翻來覆去的看了很多遍,短短一句話,都能讓他一陣心驚,他始終都記得《狂人日記》的開頭:趙家的狗,何以看了我一眼。

魯迅、餘華對魯迅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兩人都非常崇拜魯迅,魯迅的文字也應該傳承下去。

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總是會有一些裝睡的人,而魯迅的文章能更好的“警醒”他們,正所謂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