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票行千里,無處不在的“山陝商人”

中國古代有很多成功的商人,他們走南闖北,帶動了商業的發展,也使得自己積累了大量財富,今次我們就來聊一聊陝西、山西兩地的商人。

從明朝開始,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物資交流的主動脈,兩岸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以徽商和晉商為代表的“商幫”紛紛到這裡,搶佔商機,分攫市利,使這一區域逐漸形成了以運河為商品流通主幹線的城鄉市場網路,這個網路由流通樞紐城市和農村集市相互連結而成,覆蓋華北、華東的大部地區。這裡面,尤其以晉商居多,致使山東一些地方出現了“西商十居七八”的局面。

明清以來,票行千里,無處不在的“山陝商人”

明清以來,票行千里,無處不在的“山陝商人”

山陝商人中,“行商”、“坐賈”數量均不少,經營種類也很多。明人謝肇說:“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於新安(指徽商)”

“行商”可分為四類:一是將德州的商品轉運到山陝銷售。如明代以來,山西潞安以產“潞絲”而聞名,“潞絲”的原料很多便是從德州購買販運過去的。二是將山東的商品發往全國。如晉商在德州、齊河、陵縣、禹城等城鎮設立布莊、布店收購棉布,然後銷往西北口外及東北各地。《齊河縣鄉土志·商務》說:山西商人在城鎮設立布莊收購“齊河大布”,然後批發給從事長途販運的商人,銷往口外,乾隆年間,這種商貿活動最為盛行。三是將外地運來的商品再運至別處出售。當時轉運的商品主要是從南方運來的絲織品和茶葉。四是將山陝的商品運來德州出售。如將山西鐵器運來德州、臨清,然後轉運到高唐、河間等地。運河區域的山西木材、大都是山陝地區商人從家鄉轉運而來。成化年間,荔縣商人眭敖與其子眭祥,活躍於運河之上,往返於杭州與德州之間。乾隆《潞城縣誌》卷4《耆舊》中記載的潞城商人賈慶餘“東西賓士,恆竟歲無停晷”,終於暴富,成為大商人兼大地主。

大的坐商在德州並不多,主要是批發商,也有零售商。如德州有許多經營茶葉的山陝商號,他們大都是收購南方運來的茶葉,然後批發給從事長途販運的商人。乾隆《汾陽縣誌》卷6《孝義》載:汾陽人吳文玖“嘗賈于山東禹城”,因此而致富;光緒《恩縣鄉土志》記載:恩縣城北曾建有山西會館;民國《恩縣誌》卷6《實業志》說:該縣的市鎮中都有染房,“惟營業者,多系山西人”。

山陝商人經營的專案十分廣泛,除了傳統的優勢專案外,其他如鐵器、煤炭、棉布、茶葉、皮貨、菸草、紙張、海味、日用雜貨等,應有盡有,在賬局、票號業方面更是獨佔鰲頭,表現出雄厚的經濟實力。

除了便利的水運之外,德州山陝商人多還有這樣兩個原因:其一,地理位置。這一帶距山西較近,且河北接壤。山陝商人經京、津等地可直接進入。其二,移民。靖康之役後,明朝政府開始有組織的從山西遷移人口,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移民與原遷移地保持著密切的聯絡,這就促進了相互之間的經濟往來與商貿關係的發展,同時,原遷移地的商人來到移民區經商,在商貿往來中有信任感,在觀念上有認同感,在生活上也有安全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