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與范增都是實力最強的軍隊,為何最後一個客死異鄉的都不得善終

話說,“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與智多謀多的范增領導楚軍,在秦末群雄逐鹿中原的過程中,是實力最強的一支軍隊。然而,他們沒有笑到最後,一個自刎烏江邊,一個客死異鄉他國,均以悲劇謝幕,其箇中緣由,值得我們後人們今天深思。

項羽與范增都是實力最強的軍隊,為何最後一個客死異鄉的都不得善終

漢高祖劉邦在登皇位後,總結漢軍如何由弱變強時,把自己尊重人才,視為一條主要經驗,他對項羽的評價是:“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范增確實是一位十分優秀的人物,他輔佐項羽也忠心耿耿,曾被項羽尊稱為“亞父”。那麼項羽對范增為何不能一用到底呢?

細讀此段史料,我們就會發現,年長的范增被年少氣盛的項羽逐漸疏遠,與范增不能準確給自己定位有關。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范增,與項羽議事時,缺少商量與討論的口吻,而是近乎於指令式的,若項羽不能依計行事,他便吹鬍子瞪眼,甚至訓斥到:“豎子不足與謀!”這極度地傷害了項羽的自尊心。范增如果能給自己定位,平等與項羽計議大事,把自己的“智”與對方的“勇”結合起來,一定會產生很好效果的,歷史會改寫的,但范增未能做到,項羽又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兩個人的關係愈來愈緊張,直至發展到如同冰炭,也就在所難免了,在劉邦採用陳平的反間之計後,被項羽放逐的范增,悲感交集,病死於回鄉途中,楚霸王失去智力支援,憑匹夫之勇,最終難免“別姬”,這既是項羽的悲劇,也是范增的悲劇,更是歷史的悲劇!

春秋時,晏子對諫齊景公的故事,很值得范增借鑑,齊景公刑罰殘酷,動輒砍掉犯人的雙腳,面對危及齊國安定的苛政,晏子深知直言相諫不會湊效的,於是未敢妄言。

一天,齊景公提出要給晏子換房子,晏子推說:“我住的已經很滿足了,再說,這地方靠近市場,買東西方便。”

齊景公問:“你住在市場附近,可知近來什麼貴什麼賤呢?”晏子坦然到:“做腳越來越貴,鞋子越來越賤!”

景公聽了,羞愧難言,後來他下令廢除了刖刑。

晏子沒有直言相諫,是考慮到齊景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一句“做腳越來越貴,鞋子越來越賤,”委婉順耳,從而是刖刑得以廢除。

“不足與謀,又何謀焉?”三國時水鏡先生沒有直接為劉備出謀劃策,卻及時向劉備推薦了孔明、龐充等才華卓越的人,一樣功不可沒。范增既然覺得自己難與楚霸王合作,就應該去發現和推薦年輕有為的後生,但他沒有及時向楚霸王推薦韓信、陳平等才華橫溢的人,甚至任其跳槽,成為敵對一方的力量。

由此,不難看出,這種不和諧,使項羽難以繼續重用范增,范增也難以謀事於項羽。少帥老將型的合作,由於代溝的影響,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的難度。但歷史上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姜太公輔佐武王伐紂,名垂千古,三國時期的黃蓋比周瑜資深年長,在周郎帳下,黃蓋能及時調整思想,幫助周瑜定下了火攻曹營的大計,在決策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的“一把手”;其民主思想如何,固然在直接影響到決策的質量,處於次要單位的智囊人物,若是民主意識差,甚至角色錯位,也會基層造成重大損失的。

年輕決策者加上年長的智囊人物,是現在領導集團中常見的一種組合型別,消除了“代溝”的負面影響,相互間融洽共事,充分發揮團隊精神的作用,是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者:林林)

(極品咖啡摘自《宿遷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