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這個姓氏,那麼你可能不是華夏子孫,而是伊朗人的後代

落葉歸根、認祖歸宗,一向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無論你身在何處,總是記掛著自己的家鄉。中國有本《百家姓》,雖然它的內容並沒有文理,只有姓氏的記載,但它卻承載著中國姓氏文化、中國文字認識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流傳千百年,它的存在體現出中國人對血脈、宗族的強烈歸屬感。

然而在《百家姓》裡,有一個姓氏極大可能不屬於“炎黃子孫”,而是伊朗人的後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如果你是這個姓氏,那麼你可能不是華夏子孫,而是伊朗人的後代

“安”姓,這個在中國“舊”百家姓裡排名79位的大姓,關於它的來源史料中並沒有準確的記載,推測的說法竟然有10多種。安氏裡比較有名的是五代時期(907年—960年)的兩位大官,是當時最神氣的節度使,安光鄴和安重榮。

他們兩個在當時權力特別大,但為人很溫和低調,所以才能名留青史,被老百姓們喜歡。當年石敬塘答應做契丹人之子時,安重榮痛心疾首,大呼:“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表現出他強烈的愛國精神。

如果你是這個姓氏,那麼你可能不是華夏子孫,而是伊朗人的後代

那麼這2個人到底是不是伊朗人的後代呢?時間要回到漢代時期,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對,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

話說當年張騫出使西域來到西亞的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從此打開了中國與安息國的交流大門,等到安息國王位傳到太子安清時,他卻拒絕當國王,他一心向往佛學,要出家為僧,於是把唾手可得的王位給了叔父。

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主動來到我國洛陽,宣傳佛教,他愛上了我國的風土人情,決定在這裡定居。當時跟著他一起來的侍從們,也都跟著安清以原國家名的漢譯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史稱“安氏”,也叫“安氏正宗”,把安清作為始祖。

如果你是這個姓氏,那麼你可能不是華夏子孫,而是伊朗人的後代

但是到了後來,也有很多人主動改成了“安”姓,比如那個臭名昭著的“安祿山”。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386年—534年)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可見安氏很大部分確實是伊朗人安清的後代,但隨著時代發展,也有中國本土人改成了安姓,可能是滿族人。

如果你是這個姓氏,那麼你可能不是華夏子孫,而是伊朗人的後代

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宋代“舊”百家姓排名第79位,當代“新”百家姓名列第110多位,人口約17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4%左右。其中山東(日照、臨沂、青島膠南和煙臺地區)、山西、河北、安徽、遼寧5省佔據了安姓大多數。

如果你是這個姓氏,那麼你可能不是華夏子孫,而是伊朗人的後代

所以不管是安息人的後代,還是滿族人的後代,在幾百、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發展中,安姓人早就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加上通婚等,安氏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參考資料:《魏書·官氏志》《資治通鑑 卷二百一十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