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01

秦漢以前,中國的商業經濟一直很發達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的中國人信奉儒家倫理,重義輕利,歷代統治者又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好像商業不發達呀。

其實,這只是一種錯覺。

自古以來中國人是很有生意頭腦的,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會賺錢的幾個民族之一。

中國有自己的商業文化,也有具有中國特色的商人。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出現商業。

中國在上古時代就已經有商業了。

商朝的時候,已經有人專門從事交換,所以後來管這些做生意的人叫商人。

在先秦,商人還是蠻受尊重的,商業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視。

西周的《周禮》裡還記載了官方的市場體系,不過,在這個市場裡,價格不是在交易中自然形成,而是政府規定的。

我們可以理解成古代的計劃經濟。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周禮規定的官方市場體系也崩潰了。

諸侯爭霸,各國都想富國強兵,商業政策大都比較寬容。

晉國有個使者出使鄭國,看中了一隻珍貴的玉環,想要過來。

宰相子產告訴這個使者咱們鄭國政府和商人之間有規矩,商人不能背叛國君,政府對商人也不能巧取豪奪。

鄭國對商人的政策是;只要你忠誠於我,我也不干涉你的生意。

這相當於是保護私有產權了。

02

儒家,不反對經商致富

到了秦漢以後,政府就採取了重農抑商政策。

我們一般的理解是,農業是古代社會的基礎,商業會威脅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這類解釋是從物質層面看的,但是

抑制商業,更多的是觀念的問題,是一種指導思想。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抑商的思想究竟來自哪裡呢?

過去,一直是儒家在背這個鍋。

因為儒家重義輕利,而商人總是想著賺錢,所以以儒家治國的各朝統治者都要重農抑商。

其實,這可能是一個大冤案。

儒家對商人也蠻尊重的。

孔子的得意門生當中有一位叫子貢的,生意就做得很大,成了富商,但經常向孔子請教學問。

有一次,

子貢問老師:貧窮而保持尊嚴,富足了而不驕橫,您看我的這個觀點如何?

孔子回答說,不錯,但比這更好的,應該是“貧而樂,富而好禮”。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儒家認為,

貧富和道德無關,只是不同人的命。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作為人,無論貧富,最重要的是有德。

窮人只需安貧樂道,自得其樂就可以了。

而富人呢,財富愈多,責任愈大,必須“富而好禮”,為建立禮的天下秩序有更多的擔當。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儒家是樂於見到人經商致富的,只是在道德上要求他們回饋社會。

03

打壓商人和商業的,是法家

既然儒家不排斥商人,那麼抑制商業的思想究竟來自哪裡呢?

其實是法家。

在戰國晚期,商人的勢力非常大,大到可以干預政治。

比如,大商人呂不韋經過一番運作,把秦始皇的父親異人扶上秦國的王位,等到兒子接位成為國君,也當上秦國宰相。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商人可以左右政局,這就會威脅到君主的利益。

處處為絕對君主利益著想的法家,當然會把商人視為頭號敵人。

商鞅提出要收重稅,他的變法措施中的重要一條,就是要抑制商人的勢力坐大。

而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呢,更是非常敵視商人,說社會上有危害國家安全的五大蛀蟲,其中一個就是商人。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法家的核心國策是“耕戰”,耕是農業,戰是軍事。

法家理想的國家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軍事為優先的國家。

在他們看來,整天四處流竄、想著賺錢的商人,既不會耕,又不利於戰,是國家的敵人。

重用法家的秦始皇,最後把大商人呂不韋流放,這就是商人階級在皇權面前最後的掙扎。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所以,

不要以為“重農抑商”來自儒家思想,實際上它更直接的源頭是法家。

儒家不歧視商人,而法家是真的提防商人。

儒家的經濟政策跟道家比較相似,是自然無為,輕徭薄賦,與民生息,對百姓厚道一點,讓小農經濟自發發展。

而法家的商業政策可以說是八個字:國家主導,與民爭利。

在法家看來,為了保持政權的穩定,權力必須全部集中於國家。

04

抑商,但不是說要消滅商業

中國歷史上的抑商,從來都不是要消滅商業。

比如說,關係國家命脈的產業,歷代都有專賣制度。

西漢的時候,有過一場關於鹽和鐵要不要歸國家壟斷的爭議,主張鹽鐵由政府壟斷專賣的,就是漢武帝支援的法家代表人物桑弘羊。

在他們看來,為了保持政權的穩定,權力必須全部集中於國家。

而財富是權力的重要源泉,最好通通留在國庫,不能流到民間私人的口袋裡,以免他們有非分之想,犯上作亂。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抑商政策,後來一直貫穿在中國的歷史中。

不過,它對古代社會的影響,最主要的倒不是抑制商業發展。

雖然在我們印象裡,中國古代商業不發達,但實際上,在唐宋、明清這些盛世,中國的商業在世界範圍內看都是很發達的。

抑商政策最主要的影響體現在社會結構上,就是古代商人的地位一直很低。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古代有四民序列,士農工商,商人在最未,處在社會的邊緣地帶。

你再有錢,不要說和士大夫無法攀比,即使在農工商三大平民階層當中也只能屈居末位。

因為政府不信任你,社會主流價值觀也鄙視商人。

在這樣的結構裡,商人自然會想盡辦法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用什麼辦法呢?

當然是用錢來交換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

交換政治地位的方法,就是買官,在古代叫捐納制度。

交換社會地位的方法,就是裝,附庸風雅,把自己包裝成文人。

05

士商合流,商人為了提高地位也是拼了

到了明清兩代,以江南為中心,全國形成了六大區域市場。

遊走在這些市場的商人們,社會地位上升,甚至出現了一種“新四民”的排名:士商農工,商人的排名從第四躍升到第二。

商人越來越接近士人,士和商這兩個階層開始合流。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他們的合流同時帶來了兩種趨勢。

一個是士大夫經商。

到了明代,很多士大夫也開始經商,以前他們積累財富的方式通常是買地,成為地主。

明代以後,也開始用錢來投資或者做生意了。

另一個趨勢是商人計程車人化。

商人們紛紛像讀書人那樣去把玩詩書琴畫,還高薪請來工匠,在蘇州、揚州大興土木,建造園林。

完工以後,邀請士大夫來自己的私家園林春天彈琴賞花,秋天吃蟹吟詩,藉此攀附上流社會,顯示自己不是隻認銅錢的俗人,也是有文化的。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明清兩代,藝術品和奢侈品消費特別興旺就是這些富商推動的。

他們購買藝術品和奢侈品的目的,跟中國的文人士大夫,或者西方的貴族都不一樣。

貴族和文人是為了彰顯品位,而商人是為了改變階層,用經濟資本去兌換文化資本。

正是因為在社會結構中,商人沒辦法佔據更核心的位置,只能處在邊緣。

所以他們不得不以改變自己的方式,進入主流社會,因此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商業文化。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我們來總結一下。

雖然儒家有重義輕利的思想,但儒家其實並不仇視商人,商人的真正敵人是法家。

因為在商鞅、韓非和桑弘羊這些法家思想家看來,擁有金錢的商人同樣是皇權的重要威脅。

儒家,從不反對經商致富,重農抑商的鍋,不該儒家背

不過,商人雖然處於社會結構的邊緣地帶,但並不意味著商人不重要。

商業有種自我發展的動力,是任何觀念和權力抑制不住的,特別是到明清以後,商人的實際地位已經不那麼低了,出現了一種士商合流的趨勢。

所以,近代以後中國的商業蓬勃發展,不僅是外來影響的緣故,也是中國社會在特定結構下自我發展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