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員脖子上掛的“白圈”是啥?並非為了裝飾,而是為了保命

電視劇《水滸傳》相信大家都看過,聚義在梁山的108名好漢的結局固然讓人惋惜,但是身居廟堂的高俅、蔡京之流也讓人發自內心地憎惡。雖然電視劇並沒有把書中描繪的所有場景都展現出來,但是劇組卻在人物的服飾穿著上下了一番苦功,幾乎是完美還原了宋朝的人文風貌,使觀眾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宋朝官員的脖子上都有一個“白圈”,我們一直都以為那只是一個裝飾,其實不然,那是官員們為了“保命”才戴上的。

宋朝官員脖子上掛的“白圈”是啥?並非為了裝飾,而是為了保命

從漢代開始,“白圈”就已經在大臣們所穿的衣服上出現了,但是它僅僅存在於“朝服”上,也就是大臣們上朝穿的衣服。漢代的官員們為了使朝服更加熨貼,於是就在外衣領的內襯上加了一個圓形護領,名為“曲領”,也稱“拘領”。在北朝到唐朝期間,“曲領”的樣式又有變化。

宋朝官員脖子上掛的“白圈”是啥?並非為了裝飾,而是為了保命

唐朝的官員們在朝服的領口處襯起一半圓形的硬襯,使領部凸起,既是為了美觀,也使衣服更加立體,看起來更有威儀。到了宋朝,官員們又在圓形硬襯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他們以白羅為材料,並把它做成上圓下方(上面是一個圓形領圈,下面連線一個方形)的飾件,最後再套在脖子上,從而壓住衣領的部位。

宋朝官員脖子上掛的“白圈”是啥?並非為了裝飾,而是為了保命

漢代劉熙曾在《釋名·釋衣服》一書中寫道:曲領在內,所以禁中衣領上橫壅頸,其狀曲也。意思就是,之所以在衣領處套上“曲領”,是為了保持衣服的整齊,因為古人的上衣多為長袍,左一層右一層地穿,難免會在領口處發生堆疊褶皺。而設定一個圓形的“曲領”,則可以完美地掩蓋這一缺陷,避免皇帝看了心裡不舒服,從而降罪。

宋朝官員脖子上掛的“白圈”是啥?並非為了裝飾,而是為了保命

而“方心曲領”的首次出現,卻是在《新唐書·輿服志》中,書中提到,那時的“方心曲領”已經普遍被官員們戴在脖子上。然而,由於唐末時期五代十國的戰亂更替,使得“方心曲領”遺失了諸多細節,而且也沒有實物留存,到了宋朝的時候,已經沒有可以參照的樣式,所以宋朝便依據古籍上的記載,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設計出了新一代的“方心曲領”。

宋朝官員脖子上掛的“白圈”是啥?並非為了裝飾,而是為了保命

隨著不斷普及,宋朝逐漸將“方心曲領”納入禮服系統,朝服作為禮服之一,自然便成為了“方心曲領”的最大應用者。除此之外,以“方心曲領”為式樣的朝服還流傳到了日本、韓國等國家,並被廣泛沿用。據《繫辭·上》中記載,中國古代服飾“取諸乾坤”:衣在上,是天的象徵;裳在下,是地的象徵,十二章繡於一身,正是所謂的“披星戴月”。

宋朝官員脖子上掛的“白圈”是啥?並非為了裝飾,而是為了保命

而“方心曲領”正是身份的象徵,其“上圓下方”的設計理念,正是暗合了“天圓地方”。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的天下也是趁著兵變得來的,他擔心自己的皇位被奪,於是便用“方心圓領”來約束臣子的心,讓他們不要試圖謀反恪守本分。因此,臣子們為了讓皇帝放心,自然便戴上了“方心曲領”,另外一點,也是為了保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