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受災買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繼續漲價,災民卻說:不愧是好官!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宋·范仲淹

提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大部分人的印象不是他到底做了啥事,在歷史上有啥地位,而是那篇大家從小學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直背到中學時代整篇的《岳陽樓記》。

宋朝有個號稱“開山祖師”的詩人叫梅堯臣,跟范仲淹同朝為官。范仲淹是個好官大家都知道啊,一心為民兩袖清風,可惜不懂變通,說得越直越遭厭棄。梅堯臣可惜范仲淹鐵骨錚錚,就給他寫了兩首詩。

百姓受災買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繼續漲價,災民卻說:不愧是好官!

一首《啄木》暗喻啄木鳥是好的,但蛀蟲全啄死了,樹也空了,嘴下留情;一首《靈烏賦》希望范仲淹能學會說話花團錦簇一些,別總報憂不報喜。范仲淹心領了梅堯臣的好意,但如果變通了的范仲淹還是范仲淹嗎?

當然不是,於是他還了一首《靈烏賦》,其中就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一句,告訴大家自己不怕死,只怕死前未能替百姓發聲。靈烏和解?烏鴉也,聲聲泣血,報憂而不報喜,范仲淹的耿直作風、犀利言辭,對一些蛀蟲而言,不正是“烏鴉”嗎?

百姓受災買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繼續漲價,災民卻說:不愧是好官!

范仲淹祖上同樣為名臣,先祖是唐朝高宗時期著名的宰相範履冰,素以忠諫敢言著稱。晚唐戰亂,范仲淹跟隨家裡去到吳越地區躲避中原戰火,後來吳越降宋,他也跟著一起成了宋朝的子民。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都改朝換代了,原先唐朝時期的榮耀全都灰飛煙滅,范仲淹想要出人頭地只能透過科舉。考就考唄,真金不怕火煉,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進士,這年他才26歲,乃是最適合大展宏圖的年紀。

百姓受災買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繼續漲價,災民卻說:不愧是好官!

可問題來了,范仲淹當官的時候皇帝是誰?宋真宗趙恆。趙恆這個名字估計很多人聽著只是耳熟,沒辦法跟具體的人對上號,那如果提起“澶淵之盟”呢?對,就是趙恆折騰出來的么蛾子。

范仲淹那麼耿直,理想就是驅逐外族守護百姓,“澶淵之盟”後大宋一直對邊關妥協,范仲淹能忍嗎?不能忍。再加上趙恆去世後掌權的並非趙氏皇室,而是章獻皇后劉娥,宋仁宗趙禎就是個擺設。

百姓受災買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繼續漲價,災民卻說:不愧是好官!

劉娥是宋朝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性,手腕能力向來能跟呂雉、武則天她們媲美,但她不想奪權,因此素有“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的讚譽。但是在當時的范仲淹看來,甭管劉娥想不想奪權,可她一直掌著權,像話嗎?

彈劾統治者,又因耿直樹敵良多,范仲淹可謂是升了貶貶了升,因為在地方成績亮眼所以升回來,又因為說話耿直繼續遭到貶斥,也是沒誰了。

百姓受災買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繼續漲價,災民卻說:不愧是好官!

公元1050年,已經61歲高齡的范仲淹正在江浙一帶為官。江南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但同時也經常容易因為洪水氾濫受災,這一年正好是災年:“皇佑二年,吳中大飢,枕路。”

在我們印象中一般的好官在面對災情時該怎麼做?開倉放糧,安置流民,降低糧價,帶頭縮衣減食,但范仲淹偏要反其道而行。

百姓受災買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繼續漲價,災民卻說:不愧是好官!

江南地區佛法盛行,范仲淹趁著災荒竟然還大肆修建佛教寺廟,並且號召大戶人家興修土木,還搞勞什子划船比賽,最不能忍的是,本來江浙的糧食價格就已經因為災荒不斷上漲,范仲淹不僅不遏制,反而還嫌糧價太低了,將120文一斗的糧食抬到了150文一斗!

是范仲淹年老了忘記初心了嗎?都不是。范仲淹的行為百官聽後大肆對其彈劾,百姓聽了卻直呼:“不愧是好官!”為何這麼說?彈劾范仲淹的都只看到了表象,而看不到其這些措施背後真正的目的。

百姓受災買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繼續漲價,災民卻說:不愧是好官!

興修土木也好,搞各種比賽也罷,目的是為了讓百姓們有熱鬧可湊,流民們有事可做,這樣一來百姓不會成天提心吊膽,那些受災的災民也能找到事情做不至於餓肚子,維持了社會穩定。

至於抬糧價這點還涉及到了經濟學的概念。杭州城的糧價一高,大家都會從各地收糧拉來杭州賣,等到杭州糧食趨於飽和後范仲淹再開倉放糧。百姓都去領救濟糧了,高價糧食誰去買?這個時候如果再把糧食拉到別的地方去那麼路上的損失更高,想要憑藉糧食坐地起價的奸商只能被迫降價。

百姓受災買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繼續漲價,災民卻說:不愧是好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固然嘔心瀝血,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卻更直抒胸臆。能夠在任何場合任何情況下都堅守本心為國為民,或許這就是“文正公”之名千古流傳的原因吧。

參考資料:《範文正荒政》、《夢溪筆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