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斯大林格勒——巴巴羅薩(6)

據蘇聯叛逃者維克多·蘇沃洛夫透露,蘇聯在1941年春季曾計劃對德國發動先發制人的進攻,具體證據是1941年5月朱可夫將軍準備的一份檔案,探討了對德國發動進攻的可能性,這份檔案曾經引發了激烈的歷史論戰(特別是在德國)。毫無疑問,蘇聯當時已經提出了有關主張,但它並非是一項明確的戰略進攻決定,而是蘇聯最高統帥部在戰爭迫在眉睫的情況下準備的諸多建議之一。1941年春季,蘇軍沿著邊境部署並非要發起進攻,而是要保衛蘇聯領土。包括規劃“巴巴羅薩”行動的馬爾克斯、哈爾德、科斯特林等人在內的德國高階官員,儘管已經察覺到蘇軍的部署行動,但並沒有發現紅軍發動進攻的跡象。事實上,直到1941年4月9日,科斯特林的副手漢斯·克瑞柏斯上校都沒有發現蘇軍進行戰備的跡象。此外,斯大林生性謹慎,很顯然並不希望激怒德國,而是希望能夠避免戰爭。同樣,即使斯大林企圖發起先發制人的進攻,但1941年的蘇軍也還不具備這種能力。斯大林比任何人都清楚紅軍的弱點,因為在紅軍的建設上,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多。

1941年6月22日,德國空軍的大規模空襲拉開了進攻的序幕,總共空襲了蘇軍66個機場,摧毀了停在地面的1200架飛機,即使一小部分飛機成功升空,也被輕易地擊落。德軍獲得了絕對的空中優勢。在德國空軍的猛烈打擊下,蘇軍四散奔逃,方寸大亂。通訊被破壞,行動被中斷,供應出現混亂,各種物資儲備遭到掃射或轟炸,實施有序、連貫的指揮事實上已經不可能。面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突然襲擊,德米特里·戈裡耶維奇·巴甫洛夫大將指揮的蘇聯西方面軍驚慌失措。人們經常錯誤地將德國集團軍群與蘇聯方面軍相提並論,但事實上,蘇聯的方面軍只是蘇聯紅軍的基本作戰編成,與德國集團軍群相比,它的規模更易發生變化,而且具有任務傾向性,這使得它更像一個大型的德國集團軍,30萬人左右的規模,與即將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精銳第6集團軍類似。

在西方面軍的左側,第2裝甲集團軍越過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一線的布格河,與此同時,在中央集團軍群的另一側,第3裝甲集團軍跨過涅曼河,於6月24日抵達維爾紐斯。6月28日,為了在明斯克附近形成兩面包抄的態勢,兩個裝甲叢集轉而向蘇聯腹地挺進,同時由南部的第4集團軍與北部的第9集團軍在比亞韋斯托克將包圍圈進一步向西拓展。截至7月1日,蘇軍在西線部署的4個集團軍(第3、10、4和13集團軍)已經被德軍消滅,損失了41。7萬人。1941年7月22日,不幸的巴甫洛夫大將因為自己的“罪行”被傳喚到斯大林面前,隨即被撤職。然而,隨著第3裝甲叢集被迫放棄第12裝甲師,前去援助在比亞韋斯托克的第9集團軍,成千上萬的蘇聯人向東逃亡。顯然,在戰爭早期階段,德國“兩種”集團軍群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7月1日,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的裝甲叢集繼續向前推進,他們渡過第聶伯河和杜維納河,向著斯摩稜斯克方向繼續推進,其目的是再次展開“大規模殲滅戰”。德軍認為,為了保衛奧爾沙與維捷布斯克之間的陸橋,第9和第4集團軍將消滅該地的蘇軍。哈爾德將軍認為,這將進一步促使希特勒提出將莫斯科作為戰役的目標,他本人也希望如此。這樣,為了保衛自己國家的心臟,蘇軍將被迫與德軍展開殊死搏鬥。

然而,當北方集團軍群對庫茲涅佐夫上將指揮的蘇聯西北方面軍發動猛烈進攻時,希特勒並不希望改變自己的主意。蘇軍第8與第11集團軍根本無法應對德軍強大的進攻與速度。在瑞哈德特將軍第41裝甲軍的引導下,霍普納將軍的第4裝甲集團軍在72小時之內橫掃立陶宛。同時,在6月26日,馮·曼施泰因將軍率領的第56裝甲軍在陶格夫匹爾斯渡過杜維納河。事實上,正是由於他們的推進速度太快,為了使第18和第16集團軍能夠跟得上大部隊,前方部隊不得不暫停下來。由於地形的影響,德軍進行“大規模殲滅戰”的原定計劃受到影響,但只需數日,德軍就能夠摧毀蘇軍的防線,向列寧格勒推進。

決戰斯大林格勒——巴巴羅薩(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