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如果不早亡,曹操能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孫權、劉備聯軍嗎?

三國時期武將如雲、謀士如雨。郭嘉就是其中一個充滿了中國式智慧的謀臣。

小說《三國演義》極力美化諸葛亮,讓人覺得沒有諸葛亮,三國便失去了華彩。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神入化、料事如神,簡直就不是一個凡人胚子。儘管這樣,三國謀士依舊名聲很盛,比如曹操陣營中的司馬懿、荀彧、荀攸;劉備麾下的龐統、法正,以及孫權帳中的周瑜、魯肅、陸遜等等。

撥開《三國演義》的藝術面紗,《三國志》中的許多傑出謀士本來就智識超群。比如有人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個郭嘉到底是什麼人?他真的是一個能夠扭轉三國亂象的人物嗎?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透過這句話的霸氣、雄氣,我們似乎隱隱可見郭嘉的睿智和神思。有人認為,如果曹操的謀士郭嘉不是英年早逝,而是始終伴隨曹操,那麼孫權、劉備就不會發展壯大,更不可能有三足鼎立的局面。郭嘉到底有沒有幫助曹操一統天下的智慧和實力。

郭嘉如果不早亡,曹操能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孫權、劉備聯軍嗎?

據《傅子》的記載,東漢末年,郭嘉敏銳地感知到了時代的風風雨雨,他覺察到了未來的動盪。在東漢王朝前途未卜的時候,郭嘉“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進一步不如退半步,郭嘉選擇遠觀時局。退步往往是進身的最佳方式,尤其是在沒有任何勝算的情況下。

二十一歲那年,雄踞河北的袁紹廣招賢才、體恤百姓,受人愛戴。郭嘉心儀,決定北上。

人和人走得太近有時候不是好事。在和袁紹的近距離接觸中,郭嘉發現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袁紹的有謀無斷,在郭嘉看來難成大業。他收拾行囊,另擇明主。

這時,深受曹操器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曹操致信荀彧,希望能夠給他舉薦一個接替戲志才的人。荀彧當即把郭嘉推薦給了曹操。

二人相見後,互相交流了對天下大事的看法。曹操不由得驚喜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謀臣必佐明君,郭嘉遇到了曹操,心裡安穩。

袁紹逐漸取得了河北地區的霸主地位後,一直伺機南下。而曹操志在統一全國,河北則是必爭之地。曹操、袁紹的矛盾一觸即發。

郭嘉如果不早亡,曹操能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孫權、劉備聯軍嗎?

怎麼辦?郭嘉提出“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取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不對袁紹直接用兵,而是讓曹操先攻打呂布,防止了他與袁紹聯合,避免自己陷入腹背受敵的境況。於是,曹操步步緊逼、猛攻呂布。呂布節節退守,魏軍疲憊,曹操有了放棄的念頭。看到這種情況,郭嘉勸說曹操不能停止,應該加大火力猛攻呂布。果然,呂布被擒。

擊敗呂布後,郭嘉又隨同曹操參與了官渡之戰。在相持階段,正是需要戰略定力的時候。郭嘉給曹操全面分析局勢,得出“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的判斷。大敵當前,氣可鼓而不可洩。郭嘉的一番話醍醐灌頂,讓曹操眼界開啟,士兵士氣提升。

大戰在即,突然傳來了江東孫策準備北上,偷襲曹操的訊息。

一時間,曹營出現了雜音。倘若主力北上攻打袁紹,後防必然空虛,孫策一旦出手,真還是不好辦。

面對這種突然情況,郭嘉很是從容淡定。

“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在郭嘉看來,江東孫策號稱百萬雄師,不過是草包一堆。不值得擔驚受怕,只需要安排一個刺客,就可以搞定。

果然,孫策被許貢的門客偷襲,不久傷重去世。郭嘉的判斷得到驗證。

郭嘉如果不早亡,曹操能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孫權、劉備聯軍嗎?

歷史往往有很多巧合,孫策遇刺正應了郭嘉的預言。

沒有孫策的牽絆,曹操輕裝上陣,擊敗了袁紹,徹底平定河北地區,掃清了他的殘餘勢力。之後,曹操又掃平了北方的遊牧民族。

郭嘉當然是一名傑出的謀臣。

時間往後走著,郭嘉病逝。而赤壁一戰,曹操兵敗。他禁不住悲從中來,長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良馬離不開好鞍,名將離不開能臣。沒有了郭嘉,曹操在赤壁出現了戰略決斷失誤,中了黃蓋的計策,結果火燒赤壁。在稀里嘩啦的煙火之中,曹兵死傷無數,孫權、劉備聯軍獲勝,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沒有郭嘉出謀劃策的赤壁之戰,讓曹操失去了統一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