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為何沒有被架空?

嘉靖二十五年不上朝、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這爺倆非但沒有被架空,反而把滿朝文武大臣一頓收拾,牢牢地掌握著大明的江山,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萬曆為什麼不上朝

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源於一場國本之爭。明神宗朱翊鈞十歲即位,年號萬曆。萬曆九年的一天,明神宗朱翊鈞前往慈寧宮給自己的母后請安,當時李太后不在宮裡,慈寧宮內的一個宮女王氏端來一盆水給他洗手。朱翊鈞一時興起就寵幸了她。原本,宮女被皇帝寵幸很正常,按照慣例,朱翊鈞在事後應該賞賜一件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給這個宮女王氏,但是朱翊鈞卻覺得在太后宮裡幹這種事情太不光彩,所以就沒有賞賜物品給王氏。

幾個月后王氏懷孕了,被李太后發現,王氏便將實情告訴了太后。李太后在飯桌上就問朱翊鈞怎麼回事,朱翊鈞仗著自己沒有留下物品給王氏,就死不承認,李太后馬上就叫人拿出了皇帝的內起居注給他看。

這次打臉的事情發生後,朱翊鈞覺得自己更沒面子了,所以在這個孩子出生後,自己非常不喜歡。這個無辜又苦命的孩子,叫朱常洛。

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為何沒有被架空?

朱常洛

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皇后沒有生子,這個孩子又是朱翊鈞的第一個兒子,所以朱常洛就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

可是萬曆十四年,明神宗最寵愛的妃子鄭氏也生下一個兒子朱常洵。朱翊鈞那個高興勁兒,與皇長子朱常洛出生時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弄得老大朱常洛好像不是親生的似的。

很快,朝廷內外就有傳言,說明神宗與鄭氏密謀,要立朱常洵為太子。這下滿朝文武大臣就坐不住了,隔著老大立老二,有違祖制、不合禮法啊,所以就紛紛上疏,勸皇帝早日冊立老大朱常洛為皇太子(以免夜長夢多)。

明神宗朱翊鈞非但不聽,反而執意冊封鄭氏為鄭貴妃。剛開始是京城的大臣勸諫,後來南京的六部大員和地方上的官員也參與進來,奏疏像雪花一般飄向京城,大臣們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從明太祖朱元璋扯到明穆宗朱載垕,稱“太子者,國之根本”,可不敢你一個人說了算。

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為何沒有被架空?

明神宗朱翊鈞

皇上和群臣槓上了,這場國本之爭持續了十五年。這期間群臣被斥責、被貶謫、被廷杖的不計其數,卻仍然擋不住他們前仆後繼地往前衝,不得不說,大明的官員是真禁打!而朱翊鈞這邊更不好受,群臣如此不體諒朕,簡直豈有此理!整天一肚子氣,飯也吃不下,茶也不想喝,用心力交瘁來形容絕不為過。

也是從老二朱常洵出生的這一年起,明神宗朱翊鈞就不願意上朝了,政事也懶得理了,自己整天躲在後宮裡,沉湎酒色,獨自慪氣。

為何沒有被架空

如果說嘉靖二十五年不上朝而沒有被群臣架空,源於自己精深的帝王權術,那麼明神宗朱翊鈞長達二十八年不上朝(有說二十年,有說二十五年,有說三十年)而沒有被群臣架空,就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了。但是奇蹟的背後,是大明獨特的內閣制的功勞。

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為何沒有被架空?

明朝內閣制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誅殺了宰相胡惟庸,從此就撤掉了宰相這個職位。宰相撤掉以後,朝廷的很多政務就推到了皇帝本人身上,但是朱元璋的子孫大都沒那麼勤政,無法做到事必躬親,所以就逐漸在皇帝身邊形成了一個秘書班底,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後來發展成為“內閣”。同時,為了防止內閣一家獨大,也為了懶上加懶,明朝皇帝又設定了“司禮監”。

群臣的奏疏,事無鉅細,都要先交給內閣進行“票擬”。所謂“票擬”,就是內閣要先給出處理意見,比方說黃河發大水了,需要撥多少賑災款呢,內閣可以在奏疏上給出處理意見:十萬兩!然後這份奏疏再交給司禮監,由司禮監硃筆“批紅”。所謂“批紅”,說白了就是針對內閣給出的意見,用硃筆寫上同意還是不同意,如果司禮監認為十萬兩賑災款太少了,就可以不批紅,把這份奏疏打回去讓內閣重新票擬。

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為何沒有被架空?

司禮監

我們可以發現一份奏疏、一件政事的處理,從頭到尾都沒有皇帝什麼事兒!是的,本來硃筆批紅是皇帝的差事,但是明朝後來的皇帝偷懶,就把這份差事交給了司禮監。

但是這個讓明朝皇帝偷懶的內閣制,卻一點兒也沒有對皇權造成威脅,皇權反而牢牢掌控在明朝皇帝的手中。這是因為在內閣制中,一方面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衡,兩股勢力鬥得越激烈,皇帝越高興;另一方面看似位高權重的內閣只有建議權而沒有決定權,有決定權的司禮監又是宦官,出身低賤,本身就跟寄生蟲一樣依附於皇權,所以在大事上還是皇帝說了算。

在明朝內閣制中,皇帝是因為偷懶而不處理政務,並不是皇帝沒有這個權力。所以,萬曆才沒有被架空。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明朝的內閣制雖然確保了皇帝本人沒有被架空,但是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任性,還是給大明王朝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持續十五年的國本之爭,逼退了大明朝的四位內閣首輔(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一百多名中央和地方的忠臣諍臣被罷官、被髮配、被解職,三百多名官員被牽連。不僅如此,朱翊鈞不上朝之後,也不再任命官員了,中央及地方現任的官員退休或者病亡以後出現的缺額,皇帝不補缺,就這麼也只空著,心想看誰耗得過誰。到了萬曆四十五年,兩京一十三省的各個衙門,缺額竟達一半以上。更誇張的是,萬曆中後期,有些剛進入內閣的高官竟然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

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為何沒有被架空?

張居正

萬曆前十年,張居正大力推行改革,實行考成法、一條鞭法,扭轉了吏治腐敗、邊防廢弛,充實了國庫,使得整個局面煥然一新。然而張居正一死,明神宗朱翊鈞就把張居正的改革成果幾乎全部推翻,使得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重大改革以失敗告終。

萬曆雖然懶政,卻特別貪財,可以說視財如命。張居正和馮保的家產被查抄以後,並沒有進入大明的國庫,而是被朱翊鈞堂而皇之地搬到了自己的後宮。在收刮錢財這件事情上,朱翊鈞可以說是非常“勤政”,他派出了大量的宦官到各地去擔任礦監稅使,名義上是徵收礦稅,實際上是敲詐勒索,搜刮民財,與商爭利、與民爭利。萬曆四十六年,為了應付遼東戰事,明神宗開始向全國加徵田賦,時稱“遼餉”,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由此而生。

明朝神奇的內閣制到了朱翊鈞這裡也被玩壞了。或許是為了專門與內閣作對,明神宗朱翊鈞晚年從司禮監手裡收回了“批紅”的權力,內閣的票擬到了他這兒,直接不動了。他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硯臺裡的硃砂墨都晾乾了他還不動筆。內閣等得起,九州萬方可等不起,打仗、賑災、治河、修堤都被耽誤了,偌大的王朝實際上處於“半癱瘓”的狀態。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明史·神宗本紀》中的這句話,真沒有冤枉朱翊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