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同為一人千里走單騎,但人們對此評價相去甚遠,原因並不複雜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很多的忠臣義士,因為他們忠貞的意志,所以他們被後人歌頌。但是隨著歷史的推移,很多的歷史真實事件,在歷史長河的淘洗中,總會有所變化。很多歷史人物,他們做了同樣的壯舉,但是後人對他們的評價卻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歷史上的關羽和廖化,他們同為劉備帳下的大臣,都是誓死效命於一個君主忠臣,也同樣為了君主“千里走單騎”,但是後人對他們評價差距卻很大。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都是因為歷史的造化弄人。

他們同為一人千里走單騎,但人們對此評價相去甚遠,原因並不複雜

“千里走單騎”,出自於【三國演義】的一個故事。是說關劉二人在曹操打過來的時候,劉先行去投袁紹,留下關羽和兩位妻子在下邳,關羽因為與曹操力量懸殊,所以兵敗投降,但關羽雖身陷曹帳,心繫漢劉,所以用一人一騎保護劉妻千里尋兄,途中受到五關六將的阻撓,關羽單槍匹馬殺了六將,最後成功回劉。

他們同為一人千里走單騎,但人們對此評價相去甚遠,原因並不複雜

在正真的歷史是記載著這麼一個事,但是並沒有提到他在途中遇到這麼多阻攔。在【三國志】裡有說:羽走後,曹操大部分手下都主張派兵追殺羽,但是曹操卻說“人各有志,各為其主,就不要在為難他了”,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也評價道:“曹公知道關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卻不譴追而成其志。”由此可見,當時關羽並沒有被所謂的“六將”阻擋,而是順利回劉。演義取材於歷史,但也誇大了一部分的歷史事件。

他們同為一人千里走單騎,但人們對此評價相去甚遠,原因並不複雜

如果把關羽的這段短途旅行說成是“ 千里走單騎”的話,那在三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也可以稱之為“千里走單騎”的故事,雖然同樣路途不算遠,但比關羽的“千里走單騎”難度更大,體現出來的內涵也比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人就是被後人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來形容的無用之人一一廖化。

據【三國志廖化傳】:公元219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後,關羽兵敗而亡。當時作為關羽手下的廖化兵敗被俘,不得已投降了東吳孫權,雖然史書上沒有說明廖化為什麼投降,但從後面發生的情況看,廖化的投降可能是不想自己的母親受到傷害。

他們同為一人千里走單騎,但人們對此評價相去甚遠,原因並不複雜

廖化忠心於漢,心繫舊主劉備,長達兩年也沒有改變。終於,廖化想出了一個難以令人想象的主意:詐死。經過廖化的精心準備和佈置,吳國相信了他。他藉此機會,在公元221年出發回益州。帶著自己年邁的母親,晝夜前行,一路上的風險是可想而知的。在歷經辛苦之後,終於回到益州。

他們同為一人千里走單騎,但人們對此評價相去甚遠,原因並不複雜

關羽祠圖

廖化和關羽都是忠貞的義士,但是兩種“千里走單騎”到最後的結局卻是完全不同的。關羽,因為這件事情被後世緬懷頌揚,被稱為“關忠義”,而廖化就沒有那麼好運氣了。雖為史料所載,卻為後人所遺忘,不僅如此,他還被說成是一個無能之輩,並送給他一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成語。這就是歷史的造化弄人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