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除爵位尊貴之外,還有哪些不一般的特權?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

在清代,一般情況下,宗室繼承爵位是要降級繼承的,如父親是和碩親王,父親死後,兒子就要降一等繼爵,即多羅郡王。

要想不降爵繼承爵位,唯一的方法就是被皇帝授予世襲罔替之權,因為一旦被授予世襲罔替之權,就會永不降爵,清朝在,他的爵位就在,故而稱“鐵帽子”。

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除爵位尊貴之外,還有哪些不一般的特權?

關於清代“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是在乾隆時期才形成的,並非入關就有。

八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是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建國“大清”,正式頒行封爵制度,初步形成宗室十二等爵。當時,這時的清朝並沒有明確這些宗室爵位可以世襲罔替。直到乾隆四 十三年(1778年),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機,乾隆皇帝恢復諸王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

自乾隆時期,清朝正式頒佈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後,終清一代,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和慶親王。

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除爵位尊貴之外,還有哪些不一般的特權?

其中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這八家鐵帽子王皆是功封王。他們的先祖都是清朝的開國宗室功臣,為清朝的開國及入關立下赫赫功績,如第一任禮親王代善、第一任睿親王多爾袞。因為他們勳勞卓著,所以王爵世襲,永傳萬代。

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和慶親王,這四家鐵帽子王皆是恩封王。他們的先祖皆因與當朝統治者關係密切,對當朝貢獻極大,故而允世襲罔替,如第一任怡親王胤祥,他因與雍正關係密切,且在雍正朝頗有功績,有擁立之功,故而允世襲罔替。

當然,說是“鐵帽子王”,其實鐵帽子並不鐵。歷史上“鐵帽子王” 自身因罪被奪爵或是賜死的例子是屢見不鮮。

如禮親王昭槤,他就因妄自尊大、目無君上、凌辱大臣被嘉慶革去王爵,押入宗人府圈禁,其爵位由昭槤堂兄麟趾繼承。

再如同治年間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與慈禧爭權失敗,被慈禧賜自盡,其世襲的親王王爵也被削為世襲“不入八分輔國 公”,兩年後才重新恢復為世襲親王。

總的說,“鐵帽子王”也不是“免死金 牌”,一旦惹怒當朝統治者,“鐵帽子”的頭銜也保不住他被制裁的命運。

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除爵位尊貴之外,還有哪些不一般的特權?

相對於一般親王,清代“鐵帽子王”具備有兩種與眾不同的特權:

其一世襲罔替。清代建立後,置12等爵: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

與明朝不降爵襲爵不同的是,清朝鑑於明朝被宗室掏空國庫的教訓,清朝在宗室襲爵一般採取降等承襲,即逢子孫襲爵時,每代要遞降一個等級來承襲,如父為郡王,若要襲爵,則襲多羅貝勒爵。

但由親王遞降至鎮國公、郡王遞降至輔國公、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弟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遞降至輔國將軍後,就不再遞降,以該爵一直承襲下去。

但是,清朝為了獎勵開國宗室功臣,讓他們與清朝皇族永享富貴,所以在承襲爵位上,除了一般的降等襲爵外,對他們還採取了一種獨特的襲爵方式,那就是原等承襲,也就是世襲罔替。

世襲罔替之權,在清朝那是天大的皇恩,有了這個權力,逢子孫襲爵時,就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級來承襲爵位,世代相承 不變。若是沒有子嗣後代時,則以旁支後代奉始封祖先祀,並承襲該爵。

清朝的12位鐵帽子王,除爵位尊貴之外,還有哪些不一般的特權?

其二擁有世襲王府。清朝一般親王雖然有親王府,但是由於在承襲上其是降等襲爵,所以一般親王府是隻有一代能擁有,下代就不能再擁有親王規格的府邸,只能是搬到郡王或是貝勒規格的府邸。

但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就不一樣,他們的王府就是永傳後代的,只要清朝在,這座王府就永遠都是他的。

至於鐵帽子王好不好使,只能說就是空有地位,沒啥實權。清朝的王爵,說白了就是虛爵,別說是封地,就連自由都沒有,只能是一輩子待在京城,除非皇帝特恩,不然別想走出京城半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