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之盟:孫權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為何會同意與劉備議和?

寫了1篇開玩笑的文章,可惜平臺

讀者均未得其意

,這次不開玩笑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盡得西川之地。《先主傳》:“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孫權大怒,令呂蒙

立即奪取了劉備的長沙、零陵、桂陽3郡

湘水之盟:孫權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為何會同意與劉備議和?

孫權和群臣商議討要荊州一事

於是”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是歲,曹公定漢中……先主聞之,與權連和,(以湘水為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史稱:湘水之盟。之後,劉備才引軍還。由此可見,

此時的劉備可謂腹背受敵

東邊被孫吳連下三郡,北臨曹操屯兵漢中、虎視益州。如此險惡的環境,皇叔主動找孫權和解可以理解。可為何一直

把“全據長江”作為首要目標

的孫權,也同意簽訂盟約,把已經到手的零陵還給劉備呢?

湘水之盟:孫權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為何會同意與劉備議和?

7個郡的基本態勢和歷來歸屬圖

難不成真的是站在聯劉抗曹的角度,忽然有了大局意識?從後面背刺荊州的行為來看,以“觀望”“偏安”為己任的孫吳集團,自然不會安什麼好心。趁你病,要你命,才是其常態,趁劉備首尾難顧,

全力拿下荊州才是正常

操作呀,為什麼?

首先,

從重要性來看,

孫權一直想要的,是南郡

,而且還想不勞而獲。其他5郡其實都是打醬油的,要不要都無所謂。也就是說,呂蒙儘管很快就佔領了長沙、零陵、桂陽。但關鍵的南郡仍然在關羽手中、穩如泰山。

湘水之盟:孫權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為何會同意與劉備議和?

最不喜歡的一個人

從地理角度來看,劉備只要擁有手上的南郡、武陵,隨時可以作為進攻出發點,奪回被呂蒙取得的3郡。從人口、資源的情況來看,劉備自己也沒重視那幾個破郡,否則呂蒙也不會這麼輕易地拿下來。

其二,孫權靠硬實力是打不下

南郡的。

此時的關羽在南郡率3萬荊州軍坐鎮,劉備又親提5萬大軍來援助,

表現出異常堅定的決心

。呂蒙連攻打一個關羽都沒什麼底氣,更何況再加個劉備呢?最後,如果孫權實在不同意議和,非要硬來。劉備還有1個選擇,大不了不要漢中。

湘水之盟:孫權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為何會同意與劉備議和?

此時的曹操已得漢中

一心一意來奪四郡就好了。甚至不要益州,以爛為爛,

換家換徹底,全力來奪荊州

好了。因此,孫權與劉備對峙,空耗軍力不說,承擔著自身底盤被壓縮的風險。最後得便宜的,還是曹操。相反,他當然更希望劉備到北邊爭取漢中。

歸根結底,他沒膽量去賭劉備到底是北進還是東出。此外多得3郡,就得多派軍隊把守,還不一定守得住。湘水之盟,

實質上是解決了孫權的難堪

。簽訂之後,名正言順的多得2郡,重新獲得盟友劉備,同時可乘劉備與曹操在漢中爭鋒,安心去圖合肥。

湘水之盟:孫權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為何會同意與劉備議和?

憑劉備得實力也只能集中處理一邊

何樂而不為?不比直接把劉備逼到死路上反目成仇好?取得桂陽、長沙,已經把赤壁之後,出力最多,得到最少的那股惡氣,

最低限度的除掉了

。畢竟,天下三分,2弱對一強,各自分工幹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正途。

湘水之盟:孫權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為何會同意與劉備議和?

這才是上計啊

對於劉備而言,

放棄2個郡乃是必須付出的

代價。畢竟,孫權也同意和解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不回撤。這樣做麻痺劉備了嗎?沒有,盟約一簽,劉備集團第一件事情就是重修江陵城,新建烽火臺。

無論是劉備要求的,還是關羽自己修的,說明此戰之後,對孫吳的

防備之心並沒有減弱

,而是增強了。孫權即使是來了,也是打不動的。只是萬萬沒想到,關二非要去打曹仁,這能怪誰?怪誰?怪糜芳、傅士仁吧。

湘水之盟:孫權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為何會同意與劉備議和?

只能怪這2人不堅守囉

作為盟約來講,

湘水之盟其實“並不存在”

。它只是孫劉2家受形勢所迫,暫時就荊州問題達成的權宜之策罷了。圍繞荊州之爭,2家的矛盾不可調和。在主和派魯肅去世、呂蒙握權之後,雙方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更為激烈的衝突。

湘水之盟:孫權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為何會同意與劉備議和?

核心利益只會可能發生更加激烈的衝突

使得歷史的程序,終於在戰略規劃的矛盾中奔入了另外一條河流。孫權,希望自己獨得長江防線,劉備老老實實地在益州騷擾雍涼。劉備,希望橫跨荊、益,握有2路出兵的態勢。天下有變,不僅僅是指曹魏,

東吳出現了問題,也可先滅東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