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趙雲來鎮守荊州,結果會怎麼樣?——關羽失荊州新解

孫權背盟偷襲荊州,孫權集團奪取了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湘水協定中,本來劃歸劉備集團的荊州南郡、零陵郡、武陵郡。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關羽毀敗”(《後出師表》:吳更違盟,關羽毀敗)。以關羽毀敗作為荊州覆亡的同義詞,可見以往的認識裡,都是把荊州丟失的責任歸咎於關羽,在這種認識下,引出了諸多的猜想,比如本題——如果讓趙雲守荊州,守得住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引用一段田餘慶先生關於隆中對的評價:“不失在草廬對策之時,而失在形勢屢經變化之後;不失在諸葛亮早年的建議,而失在劉備以後的實踐。”

藉由田老的洞見,我們可以站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荊州鎮守人選的問題和結果,以及其中的經驗和教訓。

如果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本題加以考察,其中的疑問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一、關羽為什麼是鎮守荊州的人選?換言之,為什麼不是趙雲鎮守荊州?

二、孫權為什麼要背盟偷襲荊州?換言之,是不是關羽導致了孫權背盟?如果是趙雲鎮守荊州,孫權會不會背盟?

三、孫權是怎麼獲得偷襲機會的?換言之,是不是關羽給了孫權這次機會?會不會因為是趙雲鎮守荊州,孫權就沒有這個機會?

四、孫權偷襲荊州之後,有沒有可能補救?換言之,關羽的處理措施是否得當?如果是趙雲來善後,會不會有更好的局面?

劉備入蜀攻打雒城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困難大到江東方面從蜀中的返人認為,劉備取蜀因為雒城的挫敗而變得不可能。(《三國志·吳志·吳範傳》:“備部眾離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而曹魏方面甚至傳言劉備已經戰死,“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魏書·袁渙傳》)。在這種局面下,劉備不得不命令原本在荊州的諸葛亮、張飛和趙雲入蜀,(《資治通鑑》: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這就是形成關羽鎮守荊州局面的基本過程。後來劉備得漢中而王之,派費詩給留守荊州的關羽加前將軍,並假節鉞。(《三國志·關羽傳》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時劉備集團另外兩個假節者,是馬超和張飛,這兩人分別是左將軍和右將軍,都屬於重號將軍,和趙雲屬於雜號將軍的翊軍將軍,在位階上顯然有相當的差距。至於假鉞,更是“非人臣常器”,據《宋書·百官志》對漢代“假節鉞”的權力的解釋,有了假節鉞就可以斬殺觸犯軍令計程車卒,相當於代替君主出征,並擁有斬殺節將的權力,縱觀蜀漢歷史,也就只有關羽和諸葛亮而已。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荊州方面之重,需要留鎮人選地位之高。以趙雲在劉備集團的地位,顯然不相匹配。

第二個問題的前因後果較為複雜,為了釐清孫權背盟的問題,我們必須對孫劉聯盟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如果讓趙雲來鎮守荊州,結果會怎麼樣?——關羽失荊州新解

赤壁戰後,孫劉第一次瓜分荊州示意圖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荊州,孫劉結盟抗曹,雖然是聯盟關係,但是在江東的認識中,顯然將自己視為盟主,而且出力更多,魯肅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孫劉在赤壁擊敗曹操,戰後劉備獲得了荊南四郡,而孫權僅獲得了江夏郡和南郡。雖然孫權方面認為自己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但是為了讓劉備獲得長江北面的出口以應對曹操,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不但接受了劉備佔有荊南四郡的現實,同時還把南郡讓給了劉備,這就是借荊州的由來。劉備則並表孫權為車騎將軍——這顯然是認可孫權為聯盟盟主的一種姿態。(《三國志·孫權傳》:建安十四年,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在這期間劉備還娶了孫權之妹(《蜀志·先主傳》:權進妹固好),孫劉聯盟在赤壁戰後的一段時間內,得到了鞏固和進一步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荊州自然也就相安無事。

這中間穿插著江東方面周瑜和魯肅關於聯盟和荊州的不同認識,因為篇幅這裡不做詳細討論。另外,實際情況也是因為周瑜的英年早逝,周瑜的政策和計劃最終沒有得以實施。但是這反映出孫權內部對於孫劉聯盟是有不同認識,這種認識對孫權方面關於荊州的態度有著巨大的影響。

孫劉聯盟的嫌隙,出現在劉備入蜀之後,孫權曾兩次提議取蜀,都遭到了劉備拒絕,劉備一方面以自己的政治信用做擔保(《華陽國志》: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表示不會取蜀,另外一方面又在軍事上設定障礙。(《華陽國志》: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潺陵。)然而劉備最後拿下了益州,而且是獨佔,他成功的沒有讓孫權染指益州。在這個階段,劉備是聯盟的最大受益者,他不僅在荊州佔據了比孫權大的多的地盤,而且還獨吞了“沃野千里”的益州。對孫權來說,聯盟沒有讓他得到多少好處,聯盟的裂痕讓荊州的形勢變得危險起來。

當孫權大罵劉備“猾虜乃敢挾詐”的時候,已經不再是情緒上的強烈不滿了。當得到劉備以得到涼州後再歸還荊州的答覆後(《吳書·吳主傳》“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這一次孫權不再相信劉備,軍事手段提上了日程(《吳書·吳主傳》: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這就是第一次荊州危機。盧弼對此有過評論,他尖銳的指出“是時先主新得益州,意氣方盛,驕傲之辭,流露不覺。”並把日後丟失荊州的部分原因歸結於此“遂致後日麥城之禍,此真可為嘆息者也”。在荊州這次劍拔弩張的對峙中,孫劉聯盟已經走到了破裂的邊緣。

這次危機最終還是解決了,原因卻並不是兩方對聯盟的看法取得了共識,而是由於曹操此時南征張魯。為了應對曹操,劉備和孫權以湘水為界,重新劃分了荊州(《魯肅傳》: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這就是本文最開始提到的湘水協定,之後劉備回軍益州。在曹操的壓力下,聯盟的矛盾被暫時壓制住了,卻又在醞釀著更激烈的衝突。荊州,註定要再起風雲。

如果讓趙雲來鎮守荊州,結果會怎麼樣?——關羽失荊州新解

湘水協定後,孫劉雙方在荊州的形勢圖。

劉備在漢中擊敗曹操後自王,將自己的權力大大升格。我們在史籍中,看不到劉備在稱漢中王的問題上,和孫權做過任何溝通和解釋,在他的《上漢帝表》裡也沒有孫權的名字。不知道這個時候的孫權怎麼看待自己和劉備聯盟的關係,畢竟孫權此時連侯爵都不是,恐怕他只能理解為劉備將自己置於附屬地位,或者劉備已經準備拋棄聯盟了。

在一般的看法裡,通常把孫權偷襲荊州歸結為關羽對他的輕慢,這顯然把軍國大事簡單化解讀了,一次聯姻對於從根本上解決雙方矛盾的效果非常有限(江東和曹劉雙方都有姻親關係)。另外關羽本人對孫權的態度,很難說沒有受到劉備集團最高決策者的影響,關羽固然沒有很好的執行諸葛亮結援東吳的政策,但是在孫權經歷了兩次對聯盟的失望透頂之後,在江東方面對於荊州的解決方式只剩下軍事手段的時候,荊州是關羽還是趙雲在鎮守,已經是一個次要問題了。

對於下定決心的孫權來說,需要等待的,只是一個契機了。早在建安二十二年——在湘水協定後的兩年,在關羽北攻樊城的前兩年——孫權方面曾經和曹操開展過一次秘密外交(《三國志·胡綜傳》: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此事還見於《三國志·臧霸傳》:“後權乞降,太祖還,留霸與夏侯惇等屯居巢。”這是一個不為人注意,卻非常重要的細節,清人何焯看出了此次孫權的意圖,並犀利地評價道“請降者,規以全力取荊也。”

孫權的契機出現在建安二十四年,鎮守荊州的關羽北攻樊城,並且在攻城勝利在望的時候——起碼關羽本人是這樣覺得的——抽調走了大部分荊州本來用於防備孫權的部隊。在這樣的天賜良機面前,孫權動手了,後來發生的事情,眾所周知,這裡不再贅述。更需要探討的是,關羽北攻樊城的性質,到底是什麼?在隆中對裡有秦川和宛洛兩路出兵北伐的戰略規劃,這裡其實已經暗含了兩個戰略樞紐的存在——漢中和襄樊(隆中對有“北據漢沔”語,北據漢沔的自然不可能是江陵,而只能是襄陽和樊城)。在漢中之戰結束後,西邊的戰略樞紐已經到手,跨有荊益的紐帶東三郡(西城、上庸和房陵)也被劉封和孟達控制。那麼,就只剩東邊的襄樊了。再結合本文前述的劉備派費詩給關羽授予假節鉞之權,劉備和關羽是有過密切溝通的,關羽出兵襄樊,自然也是在劉備的授意下進行的。在關羽北攻襄樊稍早之前,劉備從宜都抽調孟達北攻房陵,孟達當時是宜都太守,屬於關羽的下屬。在抽調孟達之後,隨後又任命了新的宜都太守,這一系列重大的人事變動,劉備不可能不和關羽進行過深入的交流,並且劉備進攻東三郡,本身也可以看做是對關羽北攻襄樊的一種策應。因為關羽出兵襄樊,聲勢很大,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三國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所以在以往的認識中,有較多誤會這就是在執行“以一軍向宛洛”的戰略規劃了,這確實是一種誤解,在同年劉備漢中自王之後,已經率大軍還治成都了,並沒有在當年出秦川北伐的意圖。關羽的行動,只能看作是劉備授意下的,規取隆中對裡東部戰略樞紐的行為。

在解釋完前三個問題之後,本題已經基本得到解答。

然而,荊州災難性的後果,是不是就應該全部歸咎於劉備的戰略失誤?探討最後一個問題,也許能讓我們有一個較為完整和公允的看法。

關羽在荊州的責任,主要表現在江陵被襲後的處置措施,關羽在圍攻樊城的時候,曹操方面甚至有意把孫權偷襲的計劃洩露給了關羽(《三國志·董昭傳》: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關羽此時仍然不肯撤圍,在關羽的心中,可能仍然覺得還能拿下樊城(胡三省:自恃江陵、公安守固,非權旦夕可拔;又因水勢結圍,以臨樊城,有必破之勢,釋之而去,必喪前功。此其所以猶豫也。),並打算在攻下樊城之後,再回軍擊破孫權,反攻江陵。這也是曹操的如意算盤,考察從曹操對樊城的救援佈置,可以得到印證。曹操最希望看到的是關羽和孫權在荊州的兩敗俱傷(《董昭傳》: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然而他確實高估了關羽的帥才,關羽從樊城撤圍以後,部隊基本沒有經過什麼戰鬥,就出現了潰散的局面(《三國志·關羽傳》: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對孫權幾乎沒有造成任何傷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應該和關羽在回軍路上,不斷派人去打探荊州的訊息有關,因為孫權高明的政治手段(《資治通鑑》: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飢寒者賜衣糧。),關羽那邊得到的是將士家屬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的訊息,本來應該是對孫權背盟充滿了復仇怒火的軍隊,這時候變得鬥志全無,士卒星散。關羽本人也只能奔逃於南漳水和沮水之間,最後被孫權追兵殺害。如果單單隻討論這個細節的處理,如果統軍將領換成趙雲,或許還有可以商榷的餘地。

如果讓趙雲來鎮守荊州,結果會怎麼樣?——關羽失荊州新解

漢末麥城遺蹟,位於湖北省當陽市。

在做完上述討論之後,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荊州之失,不失在關羽,而失在劉備;不失在關羽北攻樊城之時,而失在孫權暗結曹操之際。如果有了這個結論,把結論裡的關羽置換成趙雲,本題的答案也許就顯而易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