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緣政治,看五次中東戰爭背後,英法美等國的大國博弈

美國總統拜登在5月17日與以色列總理通話表示支援停火。這也是美國難得一見的呼籲戰爭雙方結束暴力衝突。在這之前,美國向以色列出售了幾億美元的武器資源。這和美國在二戰時期一邊保持中立,一邊向日本出售武器的行為如出一轍。先在背後拱火,後對外宣佈支援停火,區別就在於這一次美國不需要擔心以色列偷襲“珍珠港”了。

按理來講,身為超級大國,並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應該是唯恐天下不亂才對。

從地緣政治,看五次中東戰爭背後,英法美等國的大國博弈

美國一直縱容以色列攪亂中東的原因,本身也和當年二戰縱容日本的想法一樣。當年縱容日本侵略中國,是換取日本北上進攻蘇聯,希望日本滅亡中國後能夠重創未來的大敵蘇聯。而二戰以來,美國攪亂中東,目的除了控制石油外,也是為了削弱英法的影響力。以及進一步確立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

這次的巴以衝突早就不是第一次衝突了,兩者之間的矛盾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十多年前。

從地緣政治,看五次中東戰爭背後,英法美等國的大國博弈

1947年11月29日,當時的聯合國決議支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分別成立獨立國家,猶太人透過這項決議得到了巴勒斯坦超過一半(56%)的領土,就在第二年,猶太國家在以色列家園建立,稱為以色列國。之後英國對巴勒斯坦的託管就宣佈終止了,與此同時,由於這幾項決議使得阿拉伯和巴勒斯坦控制的領土縮小了一半多,引起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不滿。這些阿拉伯國家不承認聯合國雙方獨立建國的決議。就在以色列宣佈建國的第二天,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就集結了軍隊發動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6日,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的軍隊總計近4萬人相繼進攻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由於以色列才剛剛宣佈建國,戰爭初期,以色列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節節敗退。幾乎到了快要亡國的地步。而就在這時,美國出來插手干預了。當時的美國駐聯合國代表要求阿以雙方暫時停火談判。以色列當然同意了,神奇的是佔優勢方的阿拉伯國家也同意了。這次雙方停火了近四周時間。

這次戰爭中,處於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不僅得到了海外猶太人的大量捐款,一些海外的猶太人還坐飛機前往以色列參加“衛國戰爭”。美國也趁機給以色列提供各種先進的坦克,機槍等。以色列的兵源,武器,軍費都得到了補充,長達四周的停火時間也給了以色列組織反攻的機會。

7月9日,阿拉伯軍隊在停火期結束後向以色列發起了,早已準備充分的以色列自然是大敗阿拉伯軍隊。10月15日,以色列主動出擊,完全擊潰了阿拉伯軍隊。1949年2月24日,由於埃及在軍事上大敗,只能簽訂停戰協議,阿拉伯其餘國家也隨後簽訂停戰協議。

從地緣政治,看五次中東戰爭背後,英法美等國的大國博弈

1949年3月。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傷亡6373人,阿拉伯國家傷亡5000-15000人,以以色列大獲全勝而告終。

蘇伊士運河,連線地中海和紅海,是連線歐亞兩洲的重要航道。但蘇伊士運河的經營權一直都被英法兩國佔有。二戰結束後,英法兩國的國力受到很大程度削弱。1952年,納賽爾領導的武裝部隊推翻了法魯克王朝,埃及於次年宣佈成立共和國。1954年,埃及開始要求英國從埃及全面撤軍。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佈收回蘇伊士運河的經營權,並把之前一直佔著蘇伊士經營權的英法兩國企業趕了出去。

現任的“五大流氓”之二的英法,一個是曾經的世界霸主,一個是歷史上的老牌強國。埃及這種“欺人太甚”的行為,於英法而言自然是大丟臉面。於是兩國決定奪回蘇伊士運河。

然而由於二戰的“削弱”,英法兩國的軍隊當時都有兵力不足的問題。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埃及吃了不小的虧。於是埃及在收回蘇伊士運河後,就禁止以色列的船隻透過。因為這件事,以色列也一直記恨著埃及。英法兩國就拉攏了以色列準備對埃及聯合發動軍事行動。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對埃及率先發動進攻,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開始後,英法兩國就扮演起了“和事佬”,出於對蘇伊士運河安全的“考慮”要求兩國停火。以色列自然明白怎麼回事,繼續進攻,然而埃及方面也沒有同意停火。畢竟英法兩國的威懾力和美國比起來還是差遠了。

從地緣政治,看五次中東戰爭背後,英法美等國的大國博弈

於是英法兩國就得到了發動戰爭的“藉口”。也開始出動飛機,艦艇對埃及發動軍事進攻,佔領了運河部分地區。

由於英法的目的是為了奪取不屬於自己國家的蘇伊士運河,這種在極其不人道的行為在國際社會受到了指責。英法兩國這種“殖民”行為,當時的“世界警察”美國也是看不順眼。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直接致電對當時的英國首相施壓,以停止供應原油威脅,要求英國停止軍事行動。蘇聯甚至以核武器警告英法兩國。

在當時世界兩大霸主的威脅以及國際譴責的壓力下,1956年11月7日,英法兩國簽訂停火協議,以色列也隨後服軟,撤出了埃及。

這次戰爭,英法以三國僅僅陣亡了226人,埃及方1650人陣亡,大量人員失蹤被俘,領土土遭到重創。英法雖然軍事上大勝,但自此以後,英法兩國在國際上聲望受損。大量的戰爭軍費開支也使得經濟本就處於恢復期的兩國雪上加霜。埃及方雖然得到了國際輿論支援,也僅僅是保住了蘇伊士運河。

以色列從建立以來,就一直與巴勒斯坦的其他國民有著衝突。軍事上的小摩擦也在不斷髮生。

1967年4月7日,敘利亞軍隊率先向以色列發動軍事進攻。

從地緣政治,看五次中東戰爭背後,英法美等國的大國博弈

由於華約組織成立後。世界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出於國際利益的考慮但明面上又不好發動戰爭,北約的“老大”美國和華約的“老大”蘇聯也選擇參與了進來。敘利亞的第一次進攻失敗後,埃及也開始動員軍隊發動戰爭。此時的埃及得到了蘇聯的支援,而以色列方得到了美國的支援。

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兩國聯軍本可以聯合起來將以色列一分為二。結果卻被以為以色列“先下手為強”。

6月7日清晨,以色列出動一百多架戰機出動,利用一小時的時間差,和埃及人還沒上班的機會,向埃及的幾個機場進行轟炸。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此次轟炸過後,埃及損失了大量的戰機,雷達站和機場。埃及的空軍力量遭到重創,幾乎全軍覆沒。

埃及的盟友約旦和敘利亞在以色列空襲埃及時,也學著“偷家”戰術,對以色列的機場發動襲擊。然而這時“豬隊友”的力量坑死了自己:由於戰前準備不足,加上兩個國家內部一直是“各懷鬼胎”,所以只派出了很小規模的空軍進行襲擊(以色列僅僅損失了46架飛機,埃敘約三國累計損失440架)。在以色列空襲完埃及後,第二天就對約旦和敘利亞也發動了空襲。損失了大量空軍。

從地緣政治,看五次中東戰爭背後,英法美等國的大國博弈

埃及,約旦,敘利亞的空軍在這次戰爭中遭到了重創,陸軍方面由於失去了空軍的支援也很快落敗。僅僅六天時間,這三個國家就被以色列打得大敗。所以以色列方面也稱為“六日戰爭”。在“六日戰爭”中,埃及的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約旦的河西岸地區以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本次戰爭中以色列傷亡3280人,一千輛坦克被摧毀。埃敘約三國傷亡一萬多人數,數千輛坦克被摧毀。以以色列大獲全勝而結束。埃及總統納賽爾為了封鎖埃及慘敗的訊息,甚至處決了蘇伊士運河潰敗的幾百名士兵。

迫於聯合國決議的壓力下,1982年以色列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奪去了埃敘約三國的領土,埃及總統納賽爾去世後,新上任的薩達特就想拿回之前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甚至宣稱已經準備好“犧牲一百萬名士兵”,期間也在不斷威脅向以色列發動戰爭。當時的敘利亞也打算收回被佔領的戈蘭高地。

1973年10月6日,當天是“贖罪日”。埃及軍方選擇了在猶太人最重要的節日這天,對自己被佔領的西奈半島發動軍事進攻,敘利亞軍隊也在這天向同樣被佔領的戈蘭高地發動進攻。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由於維護“贖罪日”當天的治安,加上一些士兵放假以及“贖罪”當天不得使用槍械的“習俗”。在戰爭開始的前一兩天,埃及和敘利亞雙方佔盡了上風。

在以色列岌岌可危的情況下,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決定全面援助以色列,讓美國空軍全面啟動,出動大量重型運輸機援助以色列。以色列方面也緊急動員,加上第三次中東戰爭帶來的空軍優勢。很快就打退了埃及和敘利亞聯軍,扭轉了敗局。美國的這次行動雖然救了以色列一命,但是後來卻遭到了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的報復,引發了美國的石油危機。

從地緣政治,看五次中東戰爭背後,英法美等國的大國博弈

1973年10月23日,聯合國通過了停火協議。次日以色列和埃及的戰爭結束。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為藉口,向黎巴嫩發動大規模進攻。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是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第二次率先發起。由於“兩伊戰爭”導致阿拉伯國家內部矛盾。此次以色列的軍事進攻迅速佔領了黎巴嫩大部分地區。

1982年6月27日,透過聯合國的緊急會議調解後,黎巴嫩和以色列雙方達成了撤軍協議。以色列全面撤出了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

事實證明,沒有戰爭就沒有和平。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來保證國家安全,一旦發生戰爭,寄希望於聯合國來調解也不太現實。和平僅僅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

我們也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僅僅是生活在了和平且實力強大的國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