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孝”文化

《三國演義》中的“孝”文化

漢代倡導以孝治天下,漢文帝提出:“孝悌,天下之大順也。”三國乃漢代之餘續,有比較濃厚的孝文化氛圍。這在《三國演義》中也可見一斑。

首先表現在書中人物的名字上。

《三國演義》中很多人物的名字中都含有“孝”字,例如,曹仁字子孝,岑晊字公孝,郭嘉字奉孝,劉備的庶子劉理也字奉孝,毛玠字孝先,法正字孝直,陳震字孝起等等。考諸《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可以發現上述名字確實都是這樣的,並非小說家的杜撰。

其次,我們可以發現,《三國演義》中對人物優點的一個重要評價就是“孝”。

例如寫劉備:“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寫魯肅:“此人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早年喪父,事母至孝。”(第二十九回)就在同一回,作者也把這個優點賦予了諸葛瑾:“此人博學多才,事母至孝。”在羅貫中筆下徐庶也有這個長處:“為人至孝。幼喪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第三十六回)

小說家言也並非都是空穴來風,《三國志·吳書·魯肅傳》明確記載:“魯肅……生而失父,與祖母居。”

《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裴松之注寫諸葛瑾:“遭母憂,居喪至孝,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附帶寫了徐庶,從中可以看到,歷史上曹操確實俘獲了徐庶的母親,徐庶因此辭別劉備去了曹操處,並且在辭行時指著自己的心臟說了一段很感人的話:“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三國演義》中對徐庶的描寫不少都有正史依據。

作為東吳的首領,孫權肯定也應該具有“孝”這個優點,羅貫中在第五十四回寫道:“孫權乃大孝之人,見母親如此言語,隨即應承……”緊接著第五十五回又寫道:“吳侯乃大孝之人,怎敢違逆母言?”

《三國演義》中兩次這樣明確地寫其“孝順”的,還有姜維,第九十二回有言:“(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第九十三回又寫道:“此人姓姜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傑也。”

再次,《三國演義》中還讓書中人物多次出口關於“孝”的名言警句。

如,第十九回陳宮死前在曹操面前慷慨陳詞:“吾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兩句話救了自己的母親和妻兒。

第三十七回徐庶的母親拍案痛罵徐庶:“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也是至理名言。

第四十三回諸葛亮在舌戰群儒時,又說出擲地有聲的豪邁之語:“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

第五十五回劉備也表露了自己的孝道觀:“念備一身飄蕩異鄉,生不能侍奉二親,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這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想逃離東吳時對孫夫人說的,是一個逃跑的藉口。

有趣的是,到了第一百一十九回,蜀國被滅後,劉禪被押至洛陽,郤正為了讓劉禪可以藉機回西蜀,教他流著淚對司馬昭說一段憂傷的話:“先人墳墓,遠在蜀地,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可以說和劉備當初的藉口一脈相承、異曲同工,可惜劉禪演技遠不如他父親,演砸了,被司馬昭當場識破。

END

文字:《思維與智慧》原創版閱讀精華

供圖:神話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版權問題請聯絡我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