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推翻元朝為啥這麼順利?有個原因被忽視,明朝最後也亡於此

讀明朝歷史,讀到朱元璋剪滅割據群雄,北伐一舉成功時,很容易想到一個問題。

老朱先滅陳友諒,後平張士誠,這兩個都不是好對付的主。打陳友諒,朱元璋傾國而出,還在鄱陽湖陷入苦戰,要是沒有主角光環護體,就得提前領盒飯。

張士誠稍弱,當時只是吳王的朱元璋也得發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發起總攻,這幾乎也就是朱元璋當時絕大部分兵馬了。

就這樣,也花了將近兩年時間,尤其是張士誠老巢平江城,在三面圍困下堅守了十個月才被攻破。

朱元璋推翻元朝為啥這麼順利?有個原因被忽視,明朝最後也亡於此

那麼,元軍呢,元軍去哪了?當時北方大部分地區可都還在元朝控制之下,元軍兵力也不弱,先後又有脫脫、察罕帖木兒、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等名將。

這些人都很有軍事能力,朱元璋評價張良弼“百戰之餘,驟與角力,未易定也”,徐達北伐時不敢與張良弼正面硬鋼,選擇繞過他防區攻打其他元軍——“思道城險而兵悍,不容易攻取”;王保保更被朱元璋譽為“天下奇男子”,當得起老朱如此誇獎的敵將,您想想得有多猛,那都是老朱一把血一把淚得來的教訓。

問題來了,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等血戰時,正是自身防禦虛弱的時候,元軍只要在側背出兵,背刺朱元璋,他就首尾無法兼顧,很可能遭遇失敗。那樣,就沒有後來的明朝了。

況且,浙東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更是和元朝互通款曲,接受元朝的冊封,併為大都提供糧草,兩廣也在元朝勢力控制之下。

朱元璋此時還沒吃成胖子,這些反抗軍互掐時,元軍為啥不出兵?只要稍有動作,老朱立馬得失眠。

朱元璋推翻元朝為啥這麼順利?有個原因被忽視,明朝最後也亡於此

小時候讀《英烈傳》,裡面不會告訴你這些,後來讀一些明朝書籍和史料,大多也只會告訴你,太祖如何開掛削平群雄,明軍如何英勇北伐,對於敵軍狀況少有提及。

及至後來,讀了吳晗等明史泰斗們的明朝著作,才逐漸明白元軍在那個時候幹嘛去了,為啥不利用大好機會背刺朱元璋。

原來,相比元朝此時的處境,各路農民軍犬牙交錯的形勢還算比較清楚,瞭解了各路元軍的形勢,才明白什麼叫錯綜複雜,這裡面既有政治鬥爭,又有後宮亂政,還有將領的私心,爾虞我詐,複雜程度能寫本書。

簡單說一說。

朱元璋推翻元朝為啥這麼順利?有個原因被忽視,明朝最後也亡於此

首先,這些元朝名將們,他們在剛開始和農民軍作戰時,許多並不是元朝正式任命的將領,統帥的也不是元朝正規軍,而是自己招募的地方武裝。

比如大名鼎鼎的察罕帖木兒,他是王保保的養父,《倚天屠龍記》中郡主趙敏父親的原型。

雖然也是元朝皇室遠支宗室,察罕帖木兒當時卻連個進士還沒考上,更沒什麼功名。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時,北方紅巾軍屢敗元軍,正規軍擋不住,察罕帖木兒所在的地方就要淪陷。

紅巾軍是農民軍,代表的是農民利益,攻下州府,倒黴的當然是地主,這是兩個階級的矛盾。

察罕帖木兒坐不住了,他是地主階級的代表,紅巾軍來了他也討不了好。雖然他沒官職也沒兵權,但只要有錢就好辦事兒,察罕帖木兒組織起數百人的武裝,號稱“義兵”,也叫“鄉軍”,與紅巾軍交戰,保衛地方。

諷刺的是,這幫臨時組織的民兵表現卻比元朝正規軍好很多,屢敗紅巾軍。這其實也不奇怪,元軍打不過還能逃跑,“義兵”打不過,老家就會被一鍋端,房子票子土地全都得報銷。

這些義兵打了勝仗,收復了城池。元廷一看,行啊,自己花錢養了一幫子酒囊飯袋,正在焦頭爛額。卻冒出這樣一幫人,不費朝廷的兵力糧餉還能打勝仗,這樣的好事去哪找,自然是大加讚賞,為察罕帖木兒這些人加官進爵。察罕帖木兒被授中順大夫、汝寧府達魯花赤之職。

朱元璋推翻元朝為啥這麼順利?有個原因被忽視,明朝最後也亡於此

其他幾個元末名將,像王保保、李思齊、王宣等人,也都是憑藉義兵起家,搞大了才得到冊封。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這些人成了元朝將領,手下帶的還是自己起家的部隊,名義上也接受政府指揮,但真正指揮得動軍隊的,只有他們自己。

並且,這些人控制的地方就成為自己的地盤,紅巾軍打不進來,中央政府也別想真正控制,一切要聽這些將軍們的號令。

是不是很眼熟?現在對這些將軍們的稱呼,一般是軍閥。

既然是軍閥,那就得有軍閥的特點,軍閥的最大特點是啥,就是需要不斷擴充自己實力,有了地盤才有錢有兵,才能不被別人吃掉,所以需要不斷搶地盤。

說實話,這些軍隊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畢竟是為自己打仗嘛。但他們的作戰物件並不止紅巾軍,也包括其他軍閥。

這樣就很好理解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他們也沒閒著,也在大打出手。

當然,打的不是朱元璋、陳友諒他們,而是彼此互相攻打。

這也不難理解,誰敢出兵去打農民軍,就可能被其他軍閥爆了菊花,鬧得不好賠了夫人又折兵,自己徹底玩完。

這個險誰敢冒?必定先得解決其他軍閥的威脅,才好放心對付那些農民軍。

朱元璋推翻元朝為啥這麼順利?有個原因被忽視,明朝最後也亡於此

比如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統帥的部隊和紅巾軍打了幾年,幾乎沒敗過,收復了關陝、河北、河南,號令已經能傳到江浙。他們調集主力進攻山東紅巾軍,形勢也是一片大好,誰知後方傳來驚人訊息,山西被人佔了!

佔山西的不是紅巾軍,而是另一支“義兵”,孛羅帖木兒的軍隊。

原來孛羅帖木兒一看察罕帖木兒主力盡出,山西空虛,這是塊現成的肥肉,不咬白不咬,於是派兵佔領了察罕帖木兒的防地。

察罕帖木兒怎肯善罷甘休,山東也不打了,回軍與孛羅帖木兒交戰,兩軍在山西拉鋸了幾年,政府不知調停了多少回,沒人肯理。

察罕帖木兒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被刺身亡,軍權轉交到他養子擴廓帖木兒,也就是王保保手裡。

王保保名氣比他養父更大,打仗也更兇狠,繼續和孛羅帖木兒打得天昏地暗。

孛羅帖木兒後來得罪了皇帝,站錯了隊,終於在1365年被元順帝派人刺殺,王保保被封為河南王,統帥天下兵馬。

1365這一年,朱元璋已經攻滅了陳友諒,正與張士誠交戰正酣,看上去,這是個趁火打劫的好機會。

王保保也是這麼想的,他以檄文調關中四將前來河南會師,準備南征。

朱元璋推翻元朝為啥這麼順利?有個原因被忽視,明朝最後也亡於此

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李思齊曾長期與王保保養父察罕帖木兒並肩作戰,也是個老牌軍閥,與張良弼、孛羅帖木兒都是老冤家,打過不少仗。

這時他已被封為許國公,得到調兵子,李思齊勃然大怒,當眾怒罵:你小子乳臭未乾,當年我跟你老子喝酒,他還要先敬我才敢喝,你那時連站在我面前的資格都沒有,現在居然敢來調我!

李思齊下令手下諸將,整兵備戰——要防備的是王保保,一旦王保保前來,立即擒而殺之!

除了李思齊,張良弼、孔興等其他三部也都不聽號令,無法節制,王保保名為節制天下兵馬,實則除了自己的人馬,誰也調不動。

不但調不動,就算他想憑自己兵馬南征也不可能,原因同上。

王保保急啊,內部的事不解決,怎麼一致對外。他親自提兵入關,攻打李思齊。李思齊一人不是王保保對手,他聯合了其他幾位將軍據守長安,兩軍整整打了一年,大小几百戰,兵力被嚴重消耗。

打到最後,元順帝又對王保保起了疑心,連名義上的統帥權也給他解除了,只讓他率自己兵馬掃清江淮。

朱元璋推翻元朝為啥這麼順利?有個原因被忽視,明朝最後也亡於此

元軍自己在互相攻打,朱元璋已經平滅了張士誠,連吞兩個對手後,實力頓時膨脹起來。

老朱打完張士誠,元軍還在自相殘殺,沒人搭理朱元璋。他得以施施然,同時發動南征和北伐,南邊平定較為弱小的方國珍、陳友定,北面則派出徐達率領主力北伐。

到這時,各路元軍才意識到朱元璋是最有威脅的敵人。那麼總該合作了吧?

NO!合作是不可能合作的,雖然他們停止了自相殘殺,卻沒人肯被別人指揮,大家想的只是各保地方,徐達來了,把他趕到別人地盤去,別來禍禍自己就好,這還是軍閥本色。

結果自然是被朱元璋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一股接一股被消滅,最後大都想守也守不住了,元順帝只好一跑了之。

察罕帖木兒、王保保、孛羅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這些人都是當世名將,隨便拎出一個來,軍事能力未必就不如徐達。

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是元朝最善戰的將領,打紅巾軍幾乎沒敗過;張良弼經年數百戰,有弟七人,皆善戰,軍中語曰:不怕金牌張,惟怕七條槍。徐達對他也頗有忌憚。

更早一點,還有丞相脫脫,能文能武,率數十萬大軍圍剿張士誠,圍困高郵,幾乎就要成功之時,卻被罷職削除兵權,否則早就沒了張士誠這號人物。

這些人要能聯合起來,同心對外,怕是朱元璋+陳友諒也不夠削的。當然,這些沒有發生,有的只是自相殘殺,削弱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推翻元朝為啥這麼順利?有個原因被忽視,明朝最後也亡於此

如此,朱元璋能安心與陳友諒等力量交戰,及至後來北伐能一舉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啊。

老朱或許在暗笑元軍的愚蠢,誰知到了二百幾十年後,自己朱家子孫的天下,歷史分明又來了一遍輪迴。

不信您看:袁崇煥死於自家的猜忌和不信任;盧象升與高起潛的矛盾導致他兵敗身亡;孫傳庭名為督師,手下總兵不聽節制;崇禎詔令勤王,罕有響應者;左良玉在武昌坐擁重兵,竟發兵攻打南京;史可法督師揚州,又調得動哪個總兵。

朱元璋推翻元朝為啥這麼順利?有個原因被忽視,明朝最後也亡於此

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不論元或明,內部傾軋造成的危害遠超強大的對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