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貴為一代兵聖,為何戰績平平,最後神秘失蹤?

一部《孫子兵法》,讓孫武名垂千古,被後人譽為兵家之祖、兵家之聖,如今更是全球知名。然而,孫武貴為一代兵聖,軍事大家,為何戰績平平,最後又神秘失蹤?

孫武貴為一代兵聖,為何戰績平平,最後神秘失蹤?

春秋戰國時期,史書文獻上沒有孫武的記載,到了司馬遷時期,才在《史記》上有了簡短記載,只記錄了兩件事:一是孫武獻書,二是孫武練兵。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此後,闔閭“卒以為將”,在吳楚之戰等,司馬遷只記載了“孫子與有力焉”,大概意思是孫武也出力了,至於功勞究竟有多少,司馬遷也不太清楚。

作為一代兵法大家,歷史如此忽略孫武,史記記載如此寒酸,的確讓人難以置信。但從孫武戰績來看,史書這麼對待孫武,其實意料之中,因為孫武戰績實在平平,以至被世人忽略。

孫武貴為一代兵聖,為何戰績平平,最後神秘失蹤?

從史料文獻中看,明確記載孫武獨立指揮作戰的,只有過一次。其他時候,可能獨立指揮,可能是作為副將之類,反正史料記載不明。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孫子為將,拔舒,殺吳亡將二公子蓋餘、燭傭。

這裡所謂“吳亡將”,就是叛變吳國之人。孫武為將,攻克了舒城(大約在如今安徽六安),殺死了這兩個叛徒。

至於後來的吳楚之戰,主帥是闔閭,主謀是伍子胥,前鋒是夫概(闔閭弟弟),孫武是隨從。其中,立功最大的是夫概,屢次破敵。尤其是最關鍵的柏舉之戰中,夫概想要率先攻擊,但闔閭不同意(孫武應該跟隨闔閭身邊),最後夫概私下率5000人突進,進而大敗楚軍。

總之,除了“拔舒”之外,史書上沒有孫武將兵、或獻謀獻策的記載。

孫武貴為一代兵聖,為何戰績平平,最後神秘失蹤?

春秋末期至戰國時代,諸侯征伐無度,這時最重要的是能打仗、打勝仗的將軍,史書更喜歡記載這些人。至於軍事理論家,當時並不稀缺,沒有實戰考驗,往往會受到質疑。比如,孫武見到闔閭,獻上《孫子兵法》,闔閭就質疑實戰效果,所以才讓他拿宮女練兵。

其實,就比如現在有人寫了一本《發財指南》,可能過了幾百年,人們會發現這本書簡直神了。但在你眼裡,卻未必有多神。《孫子兵法》在闔閭眼裡,大概就是如此。

由於孫武戰績平平,沒什麼亮點,家世又不顯著,當時自然鮮有記載(或有,但失傳)。到了西漢前後,《孫子兵法》展現出巨大價值,銀雀山漢墓考古確認了這一點,所以司馬遷才將之記載在《史記》中,但因為前人忽視,所以沒什麼文獻可查,只能簡短記載孫武。

從當時史書對孫武的態度來看,也佐證了孫武的確戰績一般。畢竟,春秋戰國時代,真正頂級的將軍,中國史書還真沒有漏下。

孫武貴為一代兵聖,為何戰績平平,最後神秘失蹤?

那麼,孫武戰績平平,究竟是指揮能力平庸,還是沒有發揮機會?

高明的軍事理論家,未必一定是優秀的戰場指揮官,就比如好教練未必是好球員,所以如果孫武屬於這一情況,也無可厚非,不值得大驚小怪。

會不會是闔閭不信任孫武,以至英雄無用武之地?還別說,《吳越春秋》中記載了一件事,還是給孫武留了一個大機會。

子胥、孫武、伯嚭留,與楚師於淮澨,秦師又敗吳師。楚子期將焚吳軍(戰場上留下的屍骨)……遂焚而戰,吳師大敗(此後楚軍收復失地,吳軍退回國內) 。

吳楚之戰中,吳軍攻入楚國首都之後,倒行逆施,毀楚國宗廟,掘楚王墳墓,對百姓殺搶,對美女施暴……。激起了楚國民眾抗擊之心。後來,在秦國幫助之下開始反攻,吳國連戰連敗,闔閭都受了重傷,由此夫概跑回國自立為王,闔閭為了回國平定叛亂,就留下一支兵馬,讓伍子胥、孫武等留守楚國,這就是上述記載的背景。

最終,孫武沒能力挽狂瀾,“秦師又敗吳師”、“吳師大敗”,吳軍連續兩次大敗,由此退回國內。甚至,此戰吳國沒什麼亮點,就是被秦軍、楚軍按在地上摩擦,也顯示出孫武相對平庸的指揮能力。

孫武貴為一代兵聖,為何戰績平平,最後神秘失蹤?

吳楚最後一戰之後,伍子胥和伯嚭繼續活躍在歷史舞臺,但史書上卻再也沒有孫武記載,孫武神秘失蹤了。

那麼,孫武究竟去哪了?筆者猜測,孫武有二個下落:一是戰死,或被俘處死,二是逃了,但心灰意冷,故歸隱山林。至於作為戰敗替罪羊被處死,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如果這麼做,闔閭應該大張旗鼓,史書自然會記上一筆。當然,孫武究竟是何下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