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比“示強”更人喜歡,有時說話要隱晦些更容易與人打交道

在人際交往中,“示弱”是極高的智慧。要與人和諧相處,討人喜歡,必須學會示弱。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調查:一名彪形大漢在堵的馬路上橫穿而過,願意給他讓路的車輛不到50%;而一個老弱病殘人士過馬路,大家爭著相讓,同時大家都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對於人類來說,面對壓力不低頭的是有個性的人,而適當地選擇示弱、認輸、放棄的人則是聰明的人。

生活中向人示弱,可以小而不亂大謀;工作中向人示弱,可以蓄勢待發。強者示弱,可以展示你的博大胸襟;弱者示弱,可以爭取時間,漸漸變得強大。

美國第九任總統威廉・亨利哈里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他小時候是個文靜怕羞的孩子,人們常喜歡做弄他。他們經常把一枚5分硬幣和一枚1角硬幣扔在他的面前,讓他任意撿個,威廉總是撿那個5分的,於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天,一位好心人問他:“難道你不知道1角比5分錢值錢嗎?”

“當然知道。”威廉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撿了那個1角的,恐怕他們就再沒有興趣扔錢給我了。”

與陌生人相處,適當示弱是一種真誠的體現。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習慣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堅強美好的一面,總想掩飾自己脆弱的一面。社會心理學家指出,適當地在別人面前表現你比較脆弱的一面,更容易拉近彼此間的心理距離。向對手示弱,是一種策略。示弱只為迷惑對手,使其麻痺,然後選擇時機出奇制勝。

在上級或長輩面前示弱,是一種生存本領。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多不懂此理,一開始便以恃才傲物的姿態面對生活、阻斷了別人向自己傳授經驗的機會,給自己以後的發展留下了隱患。

“示弱”比“示強”更人喜歡,有時說話要隱晦些更容易與人打交道

當然,示弱並非奴顏婢膝地獻媚,這樣做只會自取其辱。恰當地示弱,是為了虛心求救,養精蓄銳,蓄勢待發。表現得強勢,必然會讓人產生距離感,給人不好相處的印象。要與人拉近距離,搞好關係,就要收起稜角,學會示弱。向人示威,人人都會,向人示弱卻並非人人能做到,因為示既需要勇氣也是一種智慧。

人心都是肉長的,情到深時曬些眼淚,可以有效地感動對方。

與劉璋涪城相會時,劉備“揮淚訴告衷腸”,使得川中軍民皆感受到劉備的仁慈。這也是劉備日後進攻西川時,川中將士多有棄甲倒戈者,百姓夾道歡迎的主要原因。

直言直語固然好,但有時說話還是要隱晦一些。什麼話該推開來說,什麼話該隱地說,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表達一些意願和請求時,如果能夠合理地把握分寸,暗藏在話語背後的真意一樣可以傳達給對方。

1.以退為進,讓人主動接受

暑假時,某高校決定組織青年志願者到孤兒院獻愛心。班主任向所有志願者提出一項要求:“希望每位成員都能帶一名孤兒到自己家中過暑假,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把好不容易盼來的假期全部花在照料孤兒上,這的確讓人有些勉為其難,當時,大家就用沉默來反抗。

“示弱”比“示強”更人喜歡,有時說話要隱晦些更容易與人打交道

短暫的冷場後,班主任微微一笑,說:“我知道這樣可能使大家為難了。這樣吧、我尊重大家的選擇,把原計劃改為每週抽出一天時間陪孩子一起逛逛公園、做做遊戲,這樣總可以了吧?"這一提議獲得了大家的一致支援。其實,這只不過是班主任的一個策略而已。他的真實用意實際上就是讓志願者每週能抽出一天時間陪陪孤兒,不過他明白,即使這樣一個請求,在暑假裡實踐起來也是有一定難度的。於是在提出這樣一個請求前,他乾脆提出了一個更讓人為難的請求一一讓他們整個暑假照料孤兒,這一請求不出所料地遭到大家的拒絕。只不過,在已經拒絕一次的情況下,別人又提出一個請求,而且兩次請求相權衡,大家自然會選擇後者。

2.滿足需要,讓人主動迴避

19世紀,在維也納上層社會的婦女間流行一種高筒、寬的帽子,帽簷上裝飾著五顏六色的羽翎。當這些女士進入劇場時,坐在她們後面的觀眾就只能看到她們的帽子而看不見舞臺,於是不少觀眾向劇場經理提出抗議。

劇場經理起初只是一味地請求女士們脫帽,但女士們誰也不理睬。後來,經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對女士們說:“本場照顧年老的女士,只有她們可以不脫帽。此言一出,劇場中所有的女士都摘下了帽子。

上面這個故事中,劇場經理抓住女士們都希望自己年輕貌美的心理需求說出的話,讓女士們乖乖地摘下帽子。以退為進,滿足需求都是為了使隱晦的語言能夠更好地發揮效用,因此,我們在說話時完全可以藉助上面的表達方式,該明說的話要明說,不適宜明說的話要用隱晦的方式說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