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就是一場盲目的大混戰?美國專家:他們不懂《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

作為世界軍事領域的傳世瑰寶,當它傳入西方後,受到了西方軍事家們的一致推崇。

據傳說,當年

拿破崙

戰敗後,在聖赫勒拿島的囚禁中度過了自己的最後歲月,當他看到《孫子兵法》時,曾老淚縱橫說

:“如果我早看到它,怎會落得如此下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隨著《孫子兵法》英文版、德文版的問世,西方軍事界對孫子軍事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據說當

德皇威廉二世

拿到德文版的《孫子兵法》時,對德國為什麼會在戰爭中失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一戰”就是一場盲目的大混戰?美國專家:他們不懂《孫子兵法》

美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

柯林斯

甚至認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根本就是一場盲目的大混戰、一場毫無意義的人類浩劫,

而歸根結底,它是當時各帝國主義國家軍事戰略的落後所導致的,

而《孫子兵法》關於這種軍事戰略的闡述就非常深刻。

發生於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歷時4年多,給世界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在戰爭期間,大約有1000萬人直接戰死疆場,2000萬人因戰爭而受傷,全球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2700億美元。

因為戰爭而引起的饑荒、瘟疫造成的損失,更是數不勝數。

這場戰爭,也徹底改變了國際秩序。首先是幾個帝國被終結:

奧匈帝國徹底解體,分裂成了匈牙利、奧地利等國,其核心部分僅剩下了現在的土耳其,面積是其黃金時代的1/5。

“一戰”就是一場盲目的大混戰?美國專家:他們不懂《孫子兵法》

德意志帝國解體,其在歐洲的領土失去了1/8,全球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一空。

沙俄帝國發生了“十月革命”,沙皇的統治徹底倒臺。

英法兩國雖然取勝,但其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而美國開始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資本輸出國,軍事實力與英國並駕齊驅。

後起之秀日本異軍突起,成為僅次於英美的軍事強國。

然而,這種國際秩序仍然是不穩固的,列強之間矛盾重重。於是在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一戰”稱為是列強之間的稱霸戰,參戰各方之間的爭鬥,毫無正義性可言,列寧就曾評價一戰說:

“兩個強盜不等三個強盜拿到他們訂購的新刀子,就發動了進攻,這值得大驚小怪嗎?”

“一戰”就是一場盲目的大混戰?美國專家:他們不懂《孫子兵法》

按照美國軍事專家的說法,

“一戰”從根本上反映了各國在軍事戰略思想上的落後,那麼這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各國缺乏比較通暢的大國溝通協商機制。一戰後,各國才成立了國際聯盟,負責協調大國關係和處理國際事務,但收效甚微。

直到二戰以後,反法西斯同盟才正式設定了聯合國,為日後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當時交戰雙方都低估了對方的軍事實力力量,高估了自己的力量。比如,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曾經大言不慚的說:“只要我和你們(奧匈帝國)聯手,其他國家便無足掛齒。”

而事實上,他們無力快速吃掉英法,只能陷入溝壕戰的泥潭之中。

第三,一些國家過分明目張膽的搶奪勢力範圍、爭霸世界,因此激化了各國的矛盾。以德國為例,由於是後起之秀,德國急於改變英法等國建立的舊秩序,於是推出了“世界政策”,用咄咄逼人的武力與英國爭奪地盤,這必然引發雙方的熱戰衝突。

“一戰”就是一場盲目的大混戰?美國專家:他們不懂《孫子兵法》

由此可見,一戰中各國的軍事戰略思想是落後的,因此導致了一場看似沒有意義的大混戰。

那麼,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又提出了哪些與這種說法對應的軍事戰略思想呢?

1、“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在這裡討論了戰爭的一般原則:運用謀略以使得敵國完整無損的降服為上策,其次是運用外交手段取得勝利,再次是運用軍事手段去征服,而直接攻打敵人的城池是最差之選。

所以,孫子認為,善於運用戰爭工具的人,降服敵人的最好手段不是透過戰場上的廝殺,毀滅敵人的國家也不需要進行曠日持久的征伐。

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在這裡,孫子提出了一條指導戰爭的一般規律:透過“知己”和“知彼”,來達到預測戰爭勝負的目的,從而避免在場上失敗。

“一戰”就是一場盲目的大混戰?美國專家:他們不懂《孫子兵法》

具體來說,孫子給出了5條預測勝利的條件: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判斷己方能否取勝,不是拍拍腦門、拍拍大腿就能決定的,而是需要從這5個條件入手,綜合分析判斷:

(1)清楚地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與敵作戰、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與敵作戰的,能夠獲勝;

(2)懂得根據兵力的多少而採取不同戰略戰術的,能夠獲勝;

(3)將帥與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敵愾的,能夠獲勝;

(4)以充分周密的準備去對付毫無準備的敵人的,能夠獲勝;

(5)將帥有組織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掣肘的,能夠獲勝。

“一戰”就是一場盲目的大混戰?美國專家:他們不懂《孫子兵法》

3、“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如果再上升到國家的高度,兩國相爭,該從哪些方面來判斷勝負的趨勢呢?孫子提出了“政治”、“天時”、“地利”、“將帥”、“法制”5個關鍵詞。

(1)政治,

即一國之人民可以與他們的君主同心同德、同生共死,那麼他們將不懼怕任何危難。

(2)天時,

即用兵時的晝夜晴雨、嚴寒酷暑、春夏秋冬等氣候情況,掌握了天時,則可事半而功倍,而違背了天時,則事倍而功半。

(3)地利,

即用兵時距離的遠與近,地勢的險峻與平坦,地域的寬闊與狹窄,是死地還是生地等地理條件。

(4)將帥,

即軍隊的主帥,是否具有足智多謀、言而有信、關愛部下、勇猛果斷、治軍嚴明等素質和能力。

(5)法制,

即軍隊的組織編制、軍事訓練、管理教育、軍令法規、武器裝備、軍需供應等情況,是否適應當前戰爭的需要。

綜合考慮這5種情況,就基本可以判斷戰爭的勝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