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貸者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被塑造成這樣?說來話長

1240年,有一個寓言廣泛流傳於歐洲,它講述的是一個放貸者正走進教堂結婚,結果被門廊上掉下來的雕像砸死,而那個雕像生前是另一個放貸者。

這則寓言是由基督教教會佈道時所言,它想表達的是教會的經濟倫理觀,與之相似的還有很多寓言,比如另一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放貸者,保險櫃裡的錢都變成了枯葉。

教會希望用這樣的寓言傳遞宗教版的價格公平理論和禁止借貸。

放貸者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被塑造成這樣?說來話長

開啟百度APP看高畫質圖片

不過,顯然這與當時世俗社會的實際需求是相違背的,因為正常的商業行為裡是不能缺少這一環的,更何況,讓一些不懂得經濟的神職人員來告訴商人該怎麼做生意,顯然是滑稽可笑的。

放貸者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被塑造成這樣?說來話長

所以,直到16世紀,有關於此的辯論都一直存在,可教會卻實實在在地利用了手中的權力和影響力,對世俗社會進行強力的干涉。

不管世俗社會如何反對,直到14世紀中葉,西歐世俗當局還在不斷地因放貸懲罰銀行,基督徒從事相關行業和行為,也會受到懲處。

搞笑的是,為了滿足世俗社會的需求,大量猶太人卻被允許從事放貸行業,而且,儘管他們是合法地從事著這樣的行為,卻被教會詆譭,加上了諸多的罪名,比如貪婪、有害……

放貸者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被塑造成這樣?說來話長

當這種惡意的攻擊發生擴散以後,貿易行業的從業者都成了中世紀教會的批評物件,以至於形成了許多的偏見和歧視性傳統和法規。

比如德國科隆,在中世紀後半葉曾是歐洲有名的貿易中心之一,但是,科隆的商人在立遺囑的時候,會叮囑自己的後代不要從事商人這一職業。

因為按照宗教的說法,貿易是有害的,商人是貪婪的,而貪婪是大罪,為了補償和贖罪,不從事這個行業會比較好。

放貸者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被塑造成這樣?說來話長

在另一個同樣貿易發達的城市,英國的考文垂曾立法規定,放貸與刑事案中的強姦案同罪,而且,從事相關行業的人禁止競選市長、市議員或者行業工會負責人等重要職位,普通民眾為此與當地執法官鬥爭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仍然毫無結果。

那麼,又是什麼讓這個行業在中世紀如此遭人痛恨呢?

在構成中世紀英國人口主體的農民和小僱主中間,借貸十分常見,這一現象在歐洲其他國家也很平常,借貸的目的也與當下並無太大區別,主要都是為了消費,而不是從事生產。

農民收成不好,或者需要借錢購買牲畜,工匠虧錢,需要錢來週轉,當他們無法及時償還借款,高利貸者需要依法收走他們的抵押物口,包括土地和房產之類的,而這就成了人們痛恨他們的理由。

放貸者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被塑造成這樣?說來話長

這在教會的眼中,等於這些放貸者喜歡賺錢,超過了做慈善,而幫助他人擺脫困境,而不是陷入絕境,恰恰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時期就堅持的宗旨,這也是他們一直強調的經濟道德的精髓。

放貸者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被塑造成這樣?說來話長

可是,二者間的矛盾無疑又是無法調和的,於是,在教會的眼中,放貸者成了道德敗壞的象徵,他們除了在教堂擴大了對此事的看法以外,還動用了自身的影響力,把它應用於法律之中。

透過現象看本質,中世紀歐洲的經濟思想和現代經濟思想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現代經濟思想往往以經濟利益為主要依據,而中世紀經濟思想則強調各種經濟行為必須服從於,且只能服從於宗教道德權威。

這就讓貸款行業和貸款人成為了中世紀一個獨特的存在,一方面,他們令人厭惡到無法接受,可另一方面,又因為給人方便,無法被禁止。

羅馬教廷接受了世俗的概念,但又給它賦予了宗教的意義,最終把放貸人的形象和猶太人一起,塑造成了社會的陰暗面,後來發生的針對猶太人的悲劇,與此不無聯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