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文獻中,頻頻記錄攻破一個城後要屠城?民心不要了嗎?

縱觀我國的古代歷史文獻中,對於屠城的記載非常之多,幾乎每一個王朝更替的亂世時期,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屠城故事。那麼這些屠城故事為何頻頻發生,而且經常被記錄下來?

(一)消除抵抗與隱患

屠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震懾敵軍,使敵軍畏懼而投降。如果敵人因此而害怕了,就可以讓己方很容易地佔領城池,不僅能免去攻城的損失,還能收穫降卒來充實自己的力量,此消彼長之下,堪稱最划算的買賣,在這一點上,西楚霸王項羽的做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為什麼古代文獻中,頻頻記錄攻破一個城後要屠城?民心不要了嗎?

秦朝末年,群雄揭竿而起,當時的項羽起兵時就曾發出命令,但凡聽到軍隊擂鼓三巡而不投降的,破城之日,一個不留。結果攻城時秦軍沒有投降,項羽破城之後就進行了屠城。此舉雖然被項梁大加懲處,但從那以後,項羽威名遠揚,大多數秦國城池都望風而降,讓楚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許多城池。

為什麼古代文獻中,頻頻記錄攻破一個城後要屠城?民心不要了嗎?

此外,攻城目的是完全佔領並控制,包括武力、物資和人心,並把代價和風險控到最小。在我國古代,如果一個國家統治一個城池時間很長,那麼士兵和居民對這個國家的忠誠度是很高的。這樣一來,如果城池被攻破,士兵們很可能化裝成居民,躲在城中,與居民們一起生活,他們在未來或者進行刺殺活動,或者與外敵裡應外合,對於自己一方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屠城是避免這種事件發生的一個策略。

(二)宣洩情緒與撫慰

除此之外,屠城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宣洩戰士們心中的不良情緒,以穩定軍心。

古代城池是國之重地,攏聚人口和財富,都城更是國之核心。城池設於水陸要衝,重兵把守,以扼守要塞、軍事防禦為要務,通常由名將親自坐鎮,可謂固若金湯。

為什麼古代文獻中,頻頻記錄攻破一個城後要屠城?民心不要了嗎?

十多倍兵力都很難破城,攻城是非常慘烈的戰鬥。看著戰友像下餃子一樣從雲梯上掉下來,久攻不下對士兵心理衝擊是巨大的。死去的人越多,雙方的仇恨也就越深。往往打到破城之時,雙方經歷了很久的苦戰,都已經殺紅了眼。

為什麼古代文獻中,頻頻記錄攻破一個城後要屠城?民心不要了嗎?

一旦破城而入,士兵會瘋狂發洩內心恐懼和壓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佛擋殺佛,神擋殺神!當他們看到了城中曾經支援過敵人的老百姓的時候,自然也不會手軟,將自己心中的仇恨全部發洩在了城中百姓的身上,也就出現了屠城的事件。

(三)讀史者說

以上就是破城之後頻頻屠城的直接原因。回顧我國封建王朝數千年的歷史,實際上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由秦漢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制尚未細化,統治階級的民權意識也不足,所以屠城的事件屢見不鮮。

為什麼古代文獻中,頻頻記錄攻破一個城後要屠城?民心不要了嗎?

但從隋唐開始,民力日盛,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日俱增,統治階級也非常注重民力的休養生息,所以,屠城的事就越來越少了。總而言之,戰爭與平民百姓無關,屠城之事是萬萬不可取的,這也正是人類渴望和平、厭倦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