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通史:短暫的輝煌,君士坦丁二次統一

羅馬通史:短暫的輝煌,君士坦丁二次統一

關鍵詞

:四帝共治體系崩塌、基督教興起

前因:

四帝共治體系崩塌

戴克裡先皇帝在統治期間確立了四帝共治制度,帝國的東部和西部分別有一位正皇帝和一位副皇帝,正皇帝任滿20年退休,由副皇帝接任正皇帝,並任命新的副皇帝。但他退休後這一體系無法維持。

羅馬通史:短暫的輝煌,君士坦丁二次統一

▲代表四帝共治的雕像

後果:

基督教興起

君士坦丁扶植基督教,從而使得基督教脫離了被迫害地位併成長為羅馬帝國最大的宗教。

羅馬通史:短暫的輝煌,君士坦丁二次統一

▲基督教興起

過程始末

一、戴克裡退休

公元306-324年間,君士坦丁皇帝透過外交與戰爭消滅其他的皇帝,重新統一羅馬帝國。

統治羅馬二十年之後,皇帝戴克裡先主導了四帝共治體系的第一次皇帝換屆。戴克裡先能夠毫不貪戀權力,說退休就退休,但是其他人不能抵擋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誘惑。從戴克裡先退位之時起,內戰的種子便已經開始發芽。

羅馬通史:短暫的輝煌,君士坦丁二次統一

▲戴克裡先頭像

二、羅馬內部混戰

之後幾年的混戰,不斷有新皇帝出現,舊皇帝死去。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馬克森提烏斯,戴亞和李錫尼四位皇帝。君士坦丁與李錫尼結盟,而馬克森提烏斯和戴亞結盟,雙方勢同水火。

羅馬通史:短暫的輝煌,君士坦丁二次統一

▲印有李錫尼頭像的金幣

首先打響的是君士坦丁與馬克森提烏斯的戰爭。馬克森提烏斯在義大利有十八萬軍隊,但是他的部下之間缺乏統一指揮,分散在義大利各處。正是看到這一點,君士坦丁在公元312年春天率領四萬精兵翻越阿爾卑斯山發起了突然襲擊。

君士坦丁的出現令馬克森提烏斯措手不及,他的部下在都靈才組織起一次阻擊戰。他的部隊有大量重甲騎兵助陣,君士坦丁使用鐵棍這種鈍器剋制了重甲騎兵,戰勝敵人並進入米蘭,接管了波河流域。

從米蘭到羅馬之間有弗拉米尼亞大道可抵達,但是為了保險起見,君士坦丁決定下一步先攻打義大利東部的交通要衝維羅納,再從維羅納南下羅馬。

在通往維羅納的路上,君士坦丁遭遇了馬克森提烏斯麾下最得力的干將——禁衛軍長官盧修斯·龐培並擊敗了他,進而圍困維羅納。敗軍之將盧修斯·龐培又組織起了數萬人的軍團,企圖解維羅納之圍,君士坦丁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主動出擊殲滅了龐培的軍團,維羅納也望風而降。

羅馬通史:短暫的輝煌,君士坦丁二次統一

▲君士坦丁統一的步驟

三、君士坦丁抵達羅馬城外

君士坦丁率領他連戰連捷的大軍,抵達了羅馬城外,馬克森提烏斯率領僅剩的三萬禁衛軍沿著臺伯河佈陣,與君士坦丁背水一戰。

君士坦丁親率騎兵衝鋒撕開了對方的防線,分割包圍敵人,馬克森提烏斯眼看大勢已去,下令退回羅馬城再做打算,但是隻有米爾維安橋這座浮橋可供渡河退回羅馬城。

上萬名敗兵一齊湧向浮橋,壓垮了這座橋,馬克森提烏斯本人也淹死在臺伯河,殘餘部隊立刻向君士坦丁投降,結束了這場內戰。

在戰鬥開始前,君士坦丁聲稱他看到天空中出現了十字架,這是基督徒的神靈上帝保佑他的軍隊戰勝敵人的標誌,這也使得米爾維安橋之戰被視為基督教歷史上的重要時刻。同年,李錫尼也戰勝了戴亞,成為了東部唯一的皇帝。

羅馬通史:短暫的輝煌,君士坦丁二次統一

▲君士坦丁銅像

四、君士坦丁統一羅馬

之後的十餘年裡君士坦丁和李錫尼開始衝突不斷,李錫尼節節失利,如果不是哥特人發起了入侵,令君士坦丁不得不暫時停戰,可能君士坦丁的勝利會來得更早一些。公元324年7月3日,兩位皇帝在亞德里安堡迎來了決戰。

君士坦丁的西部軍隊有十二萬人,而李錫尼的東部軍隊有十六萬人。君士坦丁親率騎兵衝鋒一舉突破了李錫尼的防線,奪取了戰爭的勝利。李錫尼大勢已去但仍然負隅頑抗,君士坦丁的長子克里斯普斯率領的海軍再次以少勝多殲滅了李錫尼的海軍,協助君士坦丁佔領了拜占庭城。

此時的李錫尼只剩下比提尼亞的五六萬新兵,君士坦丁沒有遲疑,迅速地將自己的軍隊運送到海峽的另一側,擊敗了李錫尼僅剩的部隊,最終統一了羅馬帝國。

羅馬通史:短暫的輝煌,君士坦丁二次統一

▲羅馬帝國

結論:

君士坦丁的再次統一為他此後的社會改革的推行奠定了基礎,為羅馬在四世紀短暫復興提供了可能。

【參考資料】《君士坦丁傳》《羅馬史》《羅馬-拜占庭經濟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