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巴勒斯坦民族意識覺醒,爆發的大起義背景及影響

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原本猶太人的主要聚居地。猶太人在此相繼建立了希伯來、以色列、猶太王國,但隨著外敵的侵入,猶太人戰敗,王國先後遭到滅亡,阿拉伯人成為了主要的居民。

漂泊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一直堅持著文化傳統,不願被當地文化同化而顯得格格不入,不斷遭受到所在國家的打壓以及迫害,尤以當時猶太人主要分佈的歐洲為甚。在這個背景下,在猶太人的精英分子中,逐漸興起了猶太復國主義思潮。

受歧視、受打壓的猶太人,只能從事“名聲不佳而有利於人”的職業,如手工業和商業,久而久之,猶太人在政商兩界是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在這些人的斡旋推動,以及英、美這兩根“攪屎棍”基於自身利益考慮,操縱聯合國作出決議,同意建立猶太人國家。

求人不如求己:巴勒斯坦民族意識覺醒,爆發的大起義背景及影響

決議當然是犧牲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利益,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反對,拒絕承認聯合國作出該決議。1948年5月15日,埃及、敘利亞、黎巴嫩等五國向以色列宣戰,是為第一次中東戰爭,此後1956年、1967年又相繼爆發了第二次、第三次中東戰爭。

明面上都是同為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兄弟,背地裡卻各懷鬼胎,缺乏統一的居中排程,各自為戰,三次中東戰爭最終均以慘敗告終。阿拉伯國家眼見大義凜然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確實打不過生於憂患,且腦子還好使的猶太人,及時止損方為上策。

事後表明聯盟內阿拉伯國家,越是那些與以色列接壤的國家,越是那些與以色列發生過戰爭的國家,越容易與以色列實現和平。如埃及率先與以色列達成了“戴維營協議”,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的主權,以換取和埃及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這是其他阿拉伯國家所不能容忍的,埃及一度陷入孤立,主導“戴維營協議”的埃及總統薩達特,也遭到極端分子的刺殺而身亡。

求人不如求己:巴勒斯坦民族意識覺醒,爆發的大起義背景及影響

埃及總統薩達特

自此,阿拉伯兄弟更多隻是道義上的支援,表達空洞的外交辭令,並無實際的行動,是靠不住了。與此同時,為了反對猶太人的入侵,建立獨立的國家,巴勒斯坦相繼成立了眾多武裝鬥爭的組織,但這些組織並未建立起廣泛的統一陣線,形成了派系林立的政治派別。

1964年,事情有了轉機,阿盟各國首腦在開羅,號召巴勒斯坦人民負起解放自己家園的重任,此後在建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主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鬥爭。

其中巴解實力最強的當屬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巴勒斯坦人民終於有了盼頭,大約一年半後,法塔赫的人數達到了25000人;在對以作戰方面,法塔赫也一度在卡馬拉戰役中重創了以色列軍隊,此舉引起了猶太人更瘋狂的報復。

在上述提及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攻佔了巴勒斯坦全境,巴解組織只得退入約旦境內,先後控制了大片土地,但因不滿約旦國王的親美,巴解組織的極端分子與約旦軍隊發生了火併,巴、約關係破裂,在美以的暗中支援下,約旦軍隊將巴解組織趕出了約旦。

求人不如求己:巴勒斯坦民族意識覺醒,爆發的大起義背景及影響

第三次中東戰爭

儘管如此,巴解組織並沒有因此消沉,輾轉到了黎巴嫩,重新建立起反以的基地。站穩腳跟的巴解又陸續發起了對以的進攻,這次徹底惹怒的猶太人。

以色列當局畢其功於一役,於1982年發動了對巴解組織的殲滅戰。此戰使得巴解組織再次失去了託身之所,剩餘的1。25萬巴解軍隊被迫流散至周邊的阿拉伯國家,而巴解的總部為躲避以色列的軍事打擊,不得不遷至突尼西亞。

作為“組織核心”的領導人,阿拉法特領導的“法赫德”只好調整鬥爭策略,一方面在以色列的佔領區,採取內外結合的方式,繼續採取反以的鬥爭;另一方面積極透過政治談判,解決巴勒斯坦領土問題,同意在“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基礎上,主張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和平解決阿以衝突。

應該說法赫德的主張是溫和、務實的,但遭到巴解內部極端勢力的反對。還沒實現夢想,窩裡就鬧“不和”,以至於巴解組織一度處在崩潰的臨界點,無力領導巴勒斯坦的解放事業。巴勒斯坦民眾希望破滅,又成為了沒爹沒孃的孩子,任由猶太人宰割,可謂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求人不如求己:巴勒斯坦民族意識覺醒,爆發的大起義背景及影響

巴解組織

巴勒斯坦民眾被剝奪了大部分人的人權,面對以色列當局的政令,只有服從,否則逮捕、拘留、鎮壓就不可避免。這裡有兩個例子:

1、  在爆發大起義前,以、巴雙方在暴力衝突中,死亡人數之比是1:100;巴勒斯坦人中,每66人就有1人曾被投入監獄,這個比例是南非黑人在白人殖民統治時期的10倍;

2、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巴勒斯坦民眾在被佔領土上的抗議,多達3150起,其中65起“帶有恐怖主義的性質”。

以色列的高壓統治持續了將近20年,巴勒斯坦民眾內心長期積壓怒火終於爆發了,導火索是1987年12月8日,一輛以色列軍車在加沙與一輛民用車輛相撞,導致了4名巴勒斯坦人喪生,訊息很快在巴勒斯坦民眾蔓延開來。

以色列一直“惡魔般”的人設,使得巴勒斯坦民眾傾向於相信,此舉是以色列軍隊故意為之,由此引發了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團結一致的巴勒斯坦民眾,採取了罷工罷市、拒絕納稅、集會遊行、投擲石塊等群體性方式,反擊以色列政府。

求人不如求己:巴勒斯坦民族意識覺醒,爆發的大起義背景及影響

這一抗爭持續了6年,給以色列的社會、經濟、民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同時巴勒斯坦民眾民族意識的覺醒,也給巴勒斯坦的領土問題帶來了轉機。

首先是巴勒斯坦內部。瀕臨崩潰的巴解組織得知大起義爆發之時,先是震驚,而後是擔心起義失敗,由此持懷疑和觀望態度。

但當看到民眾表現出了異常頑強的抗爭精神時,阿拉法特先是宣稱大起義與巴解組織有著密切的關係,接著派出傑哈德前往領導,併為大起義提供了財政支援和後勤保障,從而挽回了巴解組織的聲望,暫時又掩蓋了內部的反對聲音,展現出了眾志成城,一致對外的合作精神。

其次是促使世界改變了對巴勒斯坦的看法。當國際社會看到以色列軍隊殘酷鎮壓大起義,甚至對巴勒斯坦兒童痛下殺手時,以色列的國際形象是一落千丈,同時國際社會也倒向了巴勒斯坦人:

求人不如求己:巴勒斯坦民族意識覺醒,爆發的大起義背景及影響

阿拉法特

• 阿拉伯國家

大起義的發生,使得早已不滿和仇恨的阿拉伯民眾,迅速掀起了反以浪潮,也令到阿拉伯國家迅速轉變了對以原本妥協的態度。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宣佈建國,儘管沒有實際的領土,但卻得到了阿拉伯聯盟的承認,在第一批與巴勒斯坦建交的國家中,大部分為阿拉伯國家;在阿爾及爾召開的會議中,眾多阿拉伯國家宣稱會全力支援巴勒斯坦人民的起義,呼籲聯合國要保護巴勒斯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歐洲

歐洲輿論一致認為,巴勒斯坦起義者並不是恐怖分子,他們僅僅發達渴望自由的訴求,此後相繼發生了數十萬人參加的支援巴勒斯坦人的遊行活動。

•猶太人內部

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猶太人,對於土地有著近乎瘋狂的追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味野蠻鎮壓、掠奪的方式,引發巴勒斯坦民眾的大起義,使得猶太人內部開始分化。

美國許多猶太人發聲,呼籲巴以和平、譴責以色列的聲音,迫使美國重新制定了巴以問題的政策;以色列國內的民意迅速反轉,隨之主張和平解決的政治派別佔據了上風,右翼勢力失去了執政地位。

求人不如求己:巴勒斯坦民族意識覺醒,爆發的大起義背景及影響

漂泊的猶太人

最後,不利的一面是此後巴解組織內部逐漸分化。儘管在大起義之初擱置了爭端,巴解組織一致對外,但在對以方面,巴解組織內部是有分歧的。

以至於在1983年,巴解組織分裂成“民主陣線”、“民族陣線”和法塔赫;接著大起義時期,“哈馬斯”為代表的極端組織,迅速發展。

至此,巴解組織分裂成了三大派別: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主張透過政治手段解決巴以問題;一個是以“人陣”和“民陣”為主的激進派,主張用武力的方式解決巴以問題;以“哈馬斯”和“吉哈德”為代表,主張暴力鬥爭,走極端主義的路線,發誓徹底消滅以色列,奪取屬於巴勒斯坦的全部土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