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三場戰役的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殲敵人數”的水分有多大

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群雄四起,大小戰爭不斷。根據史書中的記載,這些戰爭的傷亡人數,小規模的動輒數萬,較大規模的一些戰爭,傷亡人數更是經常達到數十萬。

比如在《三國志。魏書》中記載了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最後結果以袁紹的失敗而告終,裴松之注引用了《獻帝起居注》的記載,在這場戰役中,袁紹軍隊被斬殺人數達到了七萬人,“

紹與子譚輕身逃走,凡斬首七萬餘級”。

透過三場戰役的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殲敵人數”的水分有多大

但是在《袁紹傳》中,記載袁紹“

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

”,這裡的裴松之注引用了張璠的《漢紀》,袁紹軍隊被斬殺人數成了八萬。

同樣一本書,一篇寫七萬,一篇寫八萬。而曹操軍隊的人數是“

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也就是說曹操用不到一萬人的軍隊,殺了袁紹軍隊七、八萬人,在漢朝末年時期,大郡的人口一般在六十萬左右,中郡的人口在四十萬左右,小郡的人口一般才二十萬,也就是這一戰,曹操一下子殺掉了一個小郡一半的人口,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透過三場戰役的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殲敵人數”的水分有多大

而袁紹的部隊在損失了這麼多人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很快的就恢復了過來,在第二年的四月份,袁紹就開始整頓部隊平定郡縣的叛亂了。由此可見,這場戰爭的殲敵數字是不夠準確的。

類似這樣殲敵數量明顯有誤的戰役還有很多,比如在《張既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場戰役,涼州瀘水胡反,張既帶兵與胡人開戰,當時雙方的兵力情況是胡人一共有七千人,派來參戰的人數是“

胡騎數千

”,首先來說這個“數千”肯定是在七千以下,再有這次胡人主要是來偷襲放火,不可能派出太多人,估計也就是在三千到五千之間。

透過三場戰役的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殲敵人數”的水分有多大

而魏軍這面是三千精銳步兵加上一千多騎兵,一共加起來也是在五千人以下。也就是說雙方的參戰人數加到一起也沒有超過一萬人,但是根據記載,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是魏軍斬殺的胡人人數在一萬左右,“

斬首獲生以萬數

”。這個數字明顯含有很大的水分。

透過三場戰役的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殲敵人數”的水分有多大

那麼為什麼這些戰役的殲敵數字會有這麼多的水分呢?在《三國志。魏書。國淵傳》中給出了答案:

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城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太祖大悅。

這段話說出了當時的一個常見現象,就是殲敵的數字通常在上報之時都是“以一當十”,也就是誇大十倍的宣揚戰爭的勝利程度,而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動士兵和國民計程車氣,擴大戰爭勝利的影響。

透過三場戰役的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殲敵人數”的水分有多大

而這次國淵之所以沒有像以往的慣例那樣誇大十倍上報結果,也並不是出於實事求是的目的,而是他認為這次戰爭主要是清繳內寇,內寇的人數不應該誇大,如果誇大內寇的人數,會使人覺得內政不善,人心思叛。反過來如果這次戰爭不是清繳內寇,而是對外戰爭,那國淵應該也會按照當時的慣例,誇大十倍的上報戰果。

透過三場戰役的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殲敵人數”的水分有多大

透過以上這三場戰役的記載可以看出,在三國時期對於戰爭殲敵人數的記載還是有很大水分的,雖然我們不能肯定每一場戰役的殲敵人數,都是按照一比十的比例來記錄的,但是可以看出在對外戰爭和對內戰爭的殲敵人數統計上還是有很大差距,所以說要想客觀的分析一場戰爭的殲敵人數,還要結合這場戰爭諸多的場外因素來分析,不能單純只看戰後統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