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推行的廉明吏治,為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沒有完善的法律、可靠的監督體系,只是簡單地採用野蠻、殘酷的手段以暴制暴,並以維護王權為目的“廉明吏治”,只是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一種畸形產物,終究是避免不了敗亡的命運。

回望中國的歷史,無論是哪一個朝代,有作為的當權者都沒有放棄過廉政、反腐的治吏,以便讓國家的政治更清明,經濟更發達,國力更加強盛。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君王,他的治國方略中的重典治吏思想也是最有特色的一種,早期也的確起到了鞏固朱家王朝的重要作用。

01 起因

朱元璋與歷代有跟腳的開國君王不一樣,他出身草莽,是名副其實的平民皇帝。為了食物,他當過和尚甚至當過乞丐,在社會底層親眼目睹元朝的官吏貪財好色,互相庇護,漠視民間疾苦。所以朱元璋稱帝后,便下定決心反腐治貪。

朱元璋推行的廉明吏治,為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明朝初建時期,社會階層以及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新舊地主間的勾心鬥角極大地影響了封建秩序的穩定,甚至對王權有所威脅。為了防止統治階層內部可能出現的政變,那麼剷除異己、緩和階級鬥爭、強化中央集權,採用重典治吏便成了極有針對性的方針。

為確保新生王朝的穩固,確保政令暢通、內部穩定,從而有利於集中力量對抗北元勢力、鎮壓農民 起義。因此,朱元璋採取了寬以待民與嚴於治吏相結合的制度。

02 堪稱最殘酷的重典治吏

在洪武時期,朱元璋所採取的治吏措施,無論撒網的嚴密、打擊的程度、殺戮的廣泛,堪稱歷朝之冠。在嚴刑酷法面前,大多數官員不敢恣肆妄為。經過長期的嚴酷鬥爭,一大批腐敗的官員遭到懲處和打擊,官場風氣逐漸發生變化,吏治日趨清明。和歷朝相比,朱元璋的手段體現了極其鮮明的特色,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烙下了時代的印記:

朱元璋治吏的重點極其明確,在朝堂主要打擊官吏結黨亂政,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牽連而被處死的足有五萬餘人。 在野主要打擊官吏貪贓科斂害民,對於貪官,往往處以身體酷刑:刖足、斷手、閹割為奴梟首等不下三十餘種。如公元1372年,對全國官員發起的大檢查中,查出大批貪贓枉法的官吏,處死的不算,受刑後發配屯田的足有萬餘人。

朱元璋推行的廉明吏治,為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朱元璋在治吏中不論親疏遠近,從不姑息。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官拜大都督,在洪都保衛戰更是立下赫赫戰功;但因貪圖享樂,荒淫無度,被朱元璋先是免職,後又斬殺。駙馬都尉歐陽倫收受賄賂,縱容部下凌辱地方官吏,被朱元璋得知後處死。

03 過猶不及造成的衰退

朱元璋主持的廉政風暴,在經過早期野蠻、殘酷的治理之下,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但過後的巨大的負面作用,在慢慢體現的同時,更是將之前的所作出的成果蠶食一空。

首先,治吏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穩定,《大明律》在洪武7年頒發後,又經過了洪武22年和洪武30年的兩次修訂。雖然有所完善並刪改了許多重大刑罰,但又有意將它架空,另行制定《大誥》剛猛治國的方針,並申令:“今後法司只依《律》與《大誥》議罪。”

而《大誥》裡面所錄入的案例,量刑,有著太多朱元璋臨時釋出的法令,有著很大的隨意性,與《大明律》這部正式法典有著極大的衝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準、尺度,令執法者常常無所適從,極大降低了法律的公正性。

朱元璋推行的廉明吏治,為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其次,缺乏一套完善、可靠的監督系統來約束、發現違法官員,出現了違法者逍遙法外,守法者蒙冤受罰的現象。在早期,朱元璋曾以讀書人為御史巡查四方,結果這些御史卻以此要挾地方官員,收受賄賂。

此舉失敗後又以民間人士來實施監督,甚至有聲望者可以捆綁害民官吏上京去督察院控告該官員,沿途如有阻擋刁難者,皆處死刑。這一法令出臺,眾多土豪鄉紳以此要挾地方官員與其共同舞弊,而正常的司法程式也完全亂套甚至癱瘓,最後不得不除重大案件外,嚴禁越級申訴。

在經過官、民都無法勝任監督的職責時,朱元璋將目光投向了身邊的衛隊士兵。於是,威震當世的錦衣衛便應運而生。

朱元璋推行的廉明吏治,為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但事實上,這些衛兵出身的錦衣衛,素質比官員更為低下,經常在地方時惹是生非,誣陷官員。監督系統的頻繁更換,讓弱不禁風的監督機制更加低效,造成大量的冤案、錯案。因而令部分官員有著朝生暮死、及時行樂的扭曲心態,讓貪汙、腐敗之風越演越烈。

朱元璋在處置貪官汙吏時,有時往往不遵守《大明律》的規定,受自己情感好惡影響 ,經常出現輕罪重判,無罪枉判的現象。這種法外用刑在重典治吏中成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並慢慢演變成朱元璋剷除異己、君主獨裁的工具。

04 無奈的謝幕

朱元璋的治吏舉措並沒有達到其預想的效果,反而讓官員與朝廷貌合神離,或是明哲保身、惟命是從;或是越加放縱自身去挑戰法律的底線。

在朱元璋死後,這場巨大的廉政風暴隨即走向了終點,而明朝也成為了歷代王朝中貪汙最為嚴重的王朝之一。

朱元璋發起的廉政治吏有著極大的缺陷:貪汙舞弊,橫行不法是和封建官僚政治分不開的;所謂的“重典治吏”政策是以君主獨裁為特徵,最終必會變成君主進行獨裁、剷除異己的工具之一。

朱元璋將此寄望於短期行為,缺少進行長期鬥爭的思想準備,因而缺乏穩定的政策法規作支撐,暴露了欠缺周祥謀劃、後期乏力的弊端。所以,這場轟烈的治吏之爭,最後走向失敗,也是在情理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