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我們之前提到,努爾哈赤所構想的政治制度,不像漢人的王朝這樣一人為尊,皇帝號令一切,而是希望八大貝勒合衷共濟,以選舉投票的方式來選擇國家的長官者。此所謂“八王議政”制度。

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在代善的支援下當上皇帝,並進行了許多加強皇權的改革,但由於八旗和八王議政制度是清朝立國的基石,儘管皇太極不斷集中皇權,但其他各旗的親王旗主仍然具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

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親王干預政務甚至威脅到皇權的情況,一直延續到後面的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尤其以順治朝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時期最為嚴重。

康熙皇帝在位時,以制衡手段平衡各旗主勢力,尚不至於造成太大威脅。但到了雍正朝,由於許多兄弟對他的皇位並不信服,親王旗主們重新形成了一股反抗皇帝的勢力,因此雍正重新採取措施,徹底革除清初遺留下來的親王權力過大問題。

雍正繼位後,開始對八旗宗室諸王展開大規模整頓。從更長的時間看,這場整頓從皇太極時就已經開始。整頓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皇帝權力,裁抑八旗中的反對力量。

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八旗由努爾哈赤創立,並在此後沿襲。後金時,八旗幫助努爾哈赤調集更廣泛資源參與戰爭。努爾哈赤雖然是大汗,但地位並不比八旗旗主特殊。

遇到大事,仍需八旗旗主共商。戰爭爆發時,八旗仍需共同出兵,戰利品也由八旗旗主共同分配。但皇太極稱帝后,就開始剝奪八旗旗主的權力,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皇太極甚至還設立內務府,讓自己分配戰利品的權力,藉此籠絡更多人心。

但即便這樣,皇太極仍需與八旗旗主共治。在詔諭中,皇太極會把自己跟諸貝勒共提。(朕與八固山貝勒,於新附之蒙古、漢人、瓦爾喀、虎爾哈、卦乎察,以及舊滿洲、漢人、蒙古等,凡貧窮者,給予妻室奴僕,莊田牛馬,衣食贍養,何可勝數。”)

順治時,將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收歸皇帝名下。清朝八旗中開始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區分。上三旗歸皇帝直接領導,下五旗歸諸王貝勒。皇帝跟旗主相比,已經取得足夠力量優勢。從順治到康熙時期,八旗掌握軍隊,已經歸國家統一。各旗雖設立旗主,但他們由朝廷任命,而不像過去由宗藩世襲。

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但在康熙時,八旗諸王仍有自己的臣屬。這種風氣從努爾哈赤時遺留,康熙卻不打算革除。康熙年間,諸王貝勒中,豢養賓客的人不在少數。

還有一些皇室會招攬有才學的人,幫助他們編纂書籍,藉此抬高自己的聲望。雍正親兄弟,誠親王允祉就曾招募學士陳學雷、楊文言編寫《圖書整合》和《律歷淵源》。

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雍正繼位時,既是繼續沿襲過去的趨勢,抬高皇帝地位,也是因為雍正繼位有些取巧。諸王貝勒中,有部分人心懷不滿。

即便他們不想當皇帝,可難保身邊臣屬不想獲得擁護登基的功勞,為諸王貝勒來一個黃袍加身的戲碼。這是這些原因,讓雍正開始進一步破除八旗中的臣屬關係。

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八旗稱呼問題被雍正較早提出。清朝的時候,皇子不一定封王,但是,八旗內卻有“貝勒王、九貝子、十四王、公王”的稱呼。這些人本來沒有封王,卻憑空有王的稱呼。

在《雍正上諭八旗》中,雍正頒佈諭旨:“親王,郡王等俱有封號。所以賜予封號者,蓋為稱呼設也,如無封號之王貝勒,即應直呼其名耳。 ”也就是說,大家應該以朝廷旨意來,那些沒有封號的諸王貝勒,就要直接喊他們的名字。

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僅靠稱呼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雍正以前,八旗原本軍政事務,劃歸都統管轄,負責旗內戶口、婚嫁、田產和土地。但是,都統雖然負責這些事情,卻不足以掣肘諸王。

而且,八旗諸王也不想讓自己旗下的旗人、旗產都交給本旗都統。雍正根據不同情況,下諭旨頒佈禁止,同時設御史稽查。為防止徇私舞弊,讓各旗互相處理,不讓本旗自行處理。

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這個做法,等於打亂原本八旗的編制。雍正三年,皇帝又以防範作弊為由,將八旗官房調旗管理。比如正白旗的官房,就調給鑲黃旗管理。鑲白旗的官房,就調給正白旗管理。

雍正本就是為了打破八旗中,本旗中旗主與旗員各為臣屬,不聽朝廷、皇帝命令的情況。允祉贊助編書的陳學雷、楊文言被驅逐。

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為了進一步打破原有制度,雍正又抬高八旗中旗員身份,剝奪禁止諸王貝勒私自進行人事任命。這個做法既是為了收權,也是因為諸王貝勒憑著手上的人事任免權力,大肆斂財。

旗員需要掏空家底,才能賄賂得到職位。上任後,還要繼續面臨盤剝。他們沒錢,就會在官場搞貪腐勒索。對於雍正推行的反腐極為不利。

打破本旗互相尊屬後,雍正又嚴禁互尊其他旗旗主同時又縮小諸王役使旗丁的範圍。這些都是為了不斷削弱八旗旗主的力量,打破八旗旗內各自臣屬的局面。

這些做法,自然遭來內部不滿。他們可以拉起祖制,對抗雍正。雍正則在八旗中灌輸儒家教義,讓八旗內部,反對聲浪漸漸平息。而且,雍正得以成功推行這些措施,也是因為前幾任皇帝的做法,讓皇帝掌握的上三旗可以對諸王貝勒,掌握更多優勢。

雍正繼位後是如何消除八旗貴族的反對,削弱親王們的權利的

所以,在雍正時,清朝打破努爾哈赤以來,各旗旗主自行主事的風氣,破除旗內的痼疾。這對於集中皇權,有極大幫助。

清朝的前身為滿洲,滿洲的組織制度為八旗。滿洲相當於一國中之國,所有滿人,包括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都各有旗屬。故每一個旗民都受雙重長官——一是對自家旗主負責,二是對清朝皇帝負責。一個人即便在朝廷當宰相,但在旗內,和旗主之間仍然是主僕的關係,也需要完成本旗交辦的任務。

在朝的官員們有這樣一僕二主的情況,自然有時候會產生一些矛盾。比如在雍正朝時,據說有一天,有位軍機大臣無故曠工,雍正過問後,發現是旗主家有喪事,這位軍機大臣被叫去幫忙打鼓。

這件事情讓雍正非常不滿,故雍正四年(1726年)有一道詔令,說以後各旗再有喪事,如果旗下官員中有在朝廷重要部門上班的,可以不去喪禮上幫忙,以此來抑制親王旗主利用這種主僕關係,透過朝廷重要崗位的官員來干預政務。

另外,親王旗主們喜歡挑選本旗內朝廷重臣的子弟入包衣,作為自己的家臣,來對這些朝廷的重臣們施加影響,雍正也對這種行為加以禁止,極大削弱了各旗旗主幹預政務的能力。

除了前面提到這些外,雍正還採取了很多其他措施,來抑制諸王的權力。比如在康熙朝,親王可以延攬賓客,有自成幕府之跡象,這種情況被雍正所嚴令禁止,他的三皇兄胤祉還因此獲罪,從此王爺們再失去了招攬文士之權。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雍正朝親王的地位大不如前,軍政大權集於皇帝一人之手,親王旗主對政治不再有從前的影響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乾隆朝以後,親王對清朝政治的話語權大大降低,即便後來同光年間出現過恭親王議政,但也是處處掣肘,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