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母愛不可戒斷也不可替代,人類繁衍有著自然之道

李玫瑾:母愛不可戒斷也不可替代,人類繁衍有著自然之道

對人類而言,一對一的親自撫養、滿足依戀需求的過程不可簡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類繁衍有著自然之道。

人類透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無數的奇蹟,改變了原始粗陋的生活方式,讓人類的生活越來越精緻,越來越美好:人類從農村發展到城市,從泥瓦房到高樓大廈,從馬車到汽車再到飛機……聰明的人類也想過把養育過程加以簡化,用替代撫養、集體撫養等方式把母親解放出來。

如同“感覺剝奪實驗”一樣,“戒斷母愛”這種異想天開的念頭也需要研究和實證。於是,在歷史不同時期,“戒斷母愛”的嘗試也多次發生。

最早探索的仍是心理學家。美國有一位研究者叫哈洛,他以猴子為實驗物件,儘管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會引用他的研究成果或結論,但由於他的研究過程及結果過於殘酷,他從未獲得過任何獎勵,而且一直飽受人們從道德上的抨擊。

哈洛曾經在1958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上任後他做過一場“愛的本性”的演講,他認為美國女性正在職場中取代男性,為了讓女性從生育、養育中解放出來,可以嘗試用一些輔助裝置幫助女性完成對後代的哺乳和照顧性的動作,用科學技術替代母親的撫育過程。之後不久,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發表了一份報道,宣稱“為母之道已經改變”。

哈洛之所以這麼講,是因為他已經在做這方面的實驗,最初的研究物件是猴子。當時正巧發生瘟疫,為了防止猴子生病傳染,他將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與母親分開,實行一猴一籠隔離餵養。這種飼養方式也叫產婦剝奪,意在讓靈長類動物早日適應獨立生存的環境。哈洛認為這種環境成長的幼猴應該比自然條件下更健壯,一猴一籠,吃住無憂。

但後來人們發現這些小傢伙們不對勁,它們經常眼神不聚焦,神情呆滯,喜歡吮手指。我曾遇到孩子家長問我:“我的孩子老吮大拇指或手指是為什麼?”我一般回答,你的孩子有分離焦慮,一定是在他依戀初期你經常不在他身邊,或者他很希望你在身邊的時候你恰恰離開了。

當哈洛重新把小猴子聚在一起,它們竟然手足無措,不知如何相處,這是他最初發現的問題。後來他有意把剛出生的幼猴從母猴身邊帶走,帶到一個單獨的房間中,這房間內有兩隻人工的假母猴,其中一隻是用鐵絲纏繞形似而成,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供小猴子吃奶;另一隻假母猴在鐵架外套上了柔軟的絨毛布,但不能供奶。顯然,前一隻人工母猴解決的是生理需要,後一隻人工母猴解決的是觸感的心理需求。

若按“有奶就是娘”來推理,幼猴應該更喜歡能供奶的“鐵絲媽媽”,但實驗結果恰恰相反。幼猴大部分時間都黏在“絨布媽媽”身上,只有飢餓難耐時才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吃奶,有的甚至餓了也不願離開“絨布媽媽”的懷抱,只把頭伸過去吃奶。

哈洛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只有奶水人類絕對活不久。這個結論推翻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的育兒觀。華生認為,孩子對愛的需求源於對食物的需求,只要滿足了他們的食物需求,也就間接地滿足了他們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食物就行了,不要和孩子過分親密,少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輕易滿足孩子要求抱抱的要求,即使孩子哭泣也不能心軟,以免養成依賴母親的習慣,最後難以獨立成才。

華生曾拿自己的孩子做實驗,結果他的三個孩子在成年初期都開始出現心理疾病:長子得了嚴重的抑鬱症,30歲就自殺身亡;次女多次自殺未果,生下的孩子也有嚴重的抑鬱;小兒子則四處流浪,要靠他人接濟才能維持生活。他的長子在日記中寫道:“我發現我成長的過程是冰冷機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這或許是我人生痛苦的源頭。我的父親在教育中剝奪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礎,或許他自己也沒意識到。”

《心理撫養》

李玫瑾:母愛不可戒斷也不可替代,人類繁衍有著自然之道

作者:李玫瑾

書號:978-7-5426-7422-7

出版:上海三聯書店鳳凰書品

鳳凰壹力2021-06

定價:46。80 元

一本向母親致敬的家庭教育誠意之作

幫助父母對孩子心理撫養的實踐指南

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大人只有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人的許多問題源於早年養育

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只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

人的胃口是喂出來的,脾氣是帶出來的,觀念是嘮叨出來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無恥是百般遷就寵溺出來的。

愛孩子,並不是一味地順從他,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為有規矩,明白可為和不可為的界限。

人們一直認為“育”只是用嘴給他講道理,卻忽略了還可以透過動作和各種接觸來進行,即“養”的過程本身就是育。

與不同的人友好相處,這種社會行為確實需要學習,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地培養他的這種行為,讓他建立一套與人相處的正確方式。

作者簡介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學家,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代表作有《誰在犯罪》。她透過三十餘年的教學與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養育息息相關,由此提出了人的養育要關注早年心理撫養,尤其要關注與人性相關的情感、與命運相關的性格等觀點。她的相關講座被廣泛傳播,以其內容為主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也因此廣受好評。

內容簡介

心理撫養是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往往特別重視孩子是否吃飽穿暖、身高體重如何、是否活潑健康,把這些當成愛的全部,卻因為疏於瞭解、關注嬰幼兒、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從而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難以逆轉的心理困境,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會出現拒絕交流、出走、頂撞、不合群、學習困難等問題。對此,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在《心理撫養》一書中向父母傳遞了這樣一種理念:養育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加重要。作者認為,心理撫養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父母必須參與心理撫養的全過程,透過陪伴、關愛、獲得孩子的依戀感,進而獲得管教孩子、“立規矩”的資本。家長透過參與孩子成長,進行情感撫育,教他做人做事,這種心理撫養比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我們不能錯過塑造孩子未來人生的最佳和最關鍵時期。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絡後臺處理|

★    鳳凰壹力|極致閱讀體驗創造者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