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險成印度一部分,曾被印度移民主導,獨立全因英國弄巧成拙!

印度和緬甸都是中國的西南鄰國,但這兩個國家差異很大,所以通常國人也不會搞混。不過在近代歷史上,其實緬甸曾經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其境內也曾湧入大量印度移民,印度人甚至曾經險些主導了緬甸的局勢。而如果不是在1937年英國弄巧成拙的一個變故,可能緬甸會在今天還是印度的一部分。那麼緬甸、印度和英國之間又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呢?

三次大戰終被英印吞併

其實在古代史上,緬甸和印度從來沒有被同一個政權統治過。緬甸是東南亞最早接受佛教的區域之一,而印度在公元14世紀之後佛教就基本上銷聲匿跡,成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天下。所以雖然雙方距離不算遠,卻不是一個體系,彼此交集一直不算多。

但這種情況在英國人開始在亞洲建立殖民統治之後很快發生了改變。在公元18世紀之後,英國東印度公司逐漸成為了印度的統治者。但當時緬甸卻還是保持了獨立,當時,緬甸仍然處在其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統治之下,而這個王朝也曾強盛一時。它不但曾在公元1767年滅亡了暹羅(泰國)的大城王朝,而且還曾與中國清朝發生幾次激烈的戰爭,其實力也可見一斑。

緬甸險成印度一部分,曾被印度移民主導,獨立全因英國弄巧成拙!

鼎盛時期緬甸貢榜王朝控制的大致區域

所以當時這個非常強悍的貢榜王朝也曾經進行過一些領土擴張。在公元1822年貢榜將領土擴張到了今天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和阿薩姆地區。而此時也在不斷擴張的英屬印度也侵佔了周邊區域,和貢榜王朝有了很長的邊界。很快英國人開始支援從曼尼普爾和阿薩姆等地逃亡的叛軍,與緬甸作戰。最終,雙方的敵對在公元1824年導致了第一次英緬戰爭。

而這場戰爭是英國在亞洲擴張史上損失最大的一場戰爭,在兩年多時間內,總共有1。5萬左右的英國和印度士兵死亡,經濟損失也非常慘重,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如果按照2020年的物價估算,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損失能達到180億到480億美元。這場戰爭之後,英屬印度甚至出現了經濟危機。

緬甸險成印度一部分,曾被印度移民主導,獨立全因英國弄巧成拙!

第一次英緬戰爭的場景

但當時的英帝國畢竟是世界頭號強國,所以最終這場戰爭緬甸還是成為了失敗者,被迫割地賠款,把曼尼普爾和阿薩姆等地割讓給了英屬印度,同時向英國賠款100萬英鎊。此後,因為要償還鉅額賠款,貢榜王朝國庫連年虧空,逐漸走向了衰落。而殖民擴張,佔有更多資源又是英帝國的天性,所以到公元1852年,英國以奪取緬甸南部巨量的柚木資源和海港為目標,又發動了第二次英緬戰爭。

這次戰爭英國佔據了絕對上風,很快將緬甸南部全部佔領。此後,苟延殘喘的貢榜王朝曾經試圖勵精圖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在公元1885年,英國又以貢榜王朝末代國王錫袍與法國親近為理由,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這次戰爭只持續了兩個星期,緬甸就被英國完全佔領,貢榜王朝滅亡。

緬甸險成印度一部分,曾被印度移民主導,獨立全因英國弄巧成拙!

貢榜王朝末代國王錫袍

在此之後,貢榜王朝的餘部以游擊戰的方式又持續抵抗了差不多五年時間,迫使英國在當地長期部署了多達4萬軍隊,以平定其抵抗。最後,英國使出了發現抵抗就將周邊村莊完全摧毀的血腥政策才平息緬甸人的反抗。也許是因為英國在緬甸的統治曾經長期不夠穩固,所以必須依靠其在印度的勢力,總之緬甸在被英國佔領之後就被納入了英屬印度的管轄之下,成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錯進錯出脫離英屬印度

而在此之後,就開始有大量印度移民湧入緬甸。許多觀點認為,在1920年代,後來的緬甸首都仰光甚至成為了世界上客流量僅次於美國紐約的港口,原因就是此時有海量的印度移民湧入。當然,當時這種海量的移民除了印度在英國統治體系下地位高於緬甸之外,也跟緬甸和印度巨大的人口密度差別有很大關係。在1908年,緬甸全境人口只有9百萬人,而與之相鄰的英屬印度另外一個省份孟加拉省人口卻達到了7500萬人。所以相對於印度,緬甸真的可以說只是滄海里的一條小船,很容易就會被印度這個海洋所吞沒。

緬甸險成印度一部分,曾被印度移民主導,獨立全因英國弄巧成拙!

1900年前後在緬甸的印度人

到1931年,印度人已經佔到了緬甸人口的7%,特別是在緬甸的大城市,印度人甚至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比如當時在仰光,55%的市政稅收都已經是由印度人上繳。所以當時緬甸人對印度人的大量湧入也確實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恐慌和反感,很快緬甸也出現了反對印度人的運動。

但我們前面已經提到,其實緬甸相對於印度以及印度身後的英國是極其弱小的。所以當時緬甸人怎麼想對於英國來說其實真的不重要。而且因為印度人當時相對於緬甸人經濟地位要高得多,所以到1930年代,其實緬甸的政治都已經在一度程度上被印度人主導。比如在1932年進行的一次緬甸地方選舉裡,支援留在英屬印度的政黨贏得了42個席位,而主張緬甸脫離印度,成為單獨的英國殖民地的政黨只贏得了29個席位。

緬甸險成印度一部分,曾被印度移民主導,獨立全因英國弄巧成拙!

包含緬甸的英屬印度

但是在這個時間段,英國自己卻對繼續將緬甸作為印度的一部分進行統治產生了動搖。而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卻是因為印度。從20世紀初開始,印度聖雄甘地就開始在印度開展以民權運動為掩護的印度自治乃至獨立運動。1930年,甘地領導大量印度人發動了一次名為“食鹽進軍”的不合作運動,即以自己製鹽的方式拒絕英國人針對食鹽所收的重稅。

後來雖然甘地等人被逮捕,但英國卻意識到如果不跟印度人妥協,自己在印度的統治也已經很難維持了,開始允許英屬印度的所有省設立議會,把一部分權力分給了印度人。但英國人在當時也意識到,印度這樣發展下去,最終必然會脫離英國的統治,走向獨立。而相對來說,當時緬甸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呼聲還不那麼強烈,那裡的矛盾主要是反對被印度控制和印度移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順勢就以緬甸人希望脫離印度為理由,在1937年正式將緬甸從英屬印度剝離了出來,使其成為了一個單獨的殖民地。

緬甸險成印度一部分,曾被印度移民主導,獨立全因英國弄巧成拙!

甘地推動的“食鹽進軍”也影響了印緬的歷史

當時,雖然印度人不願意讓緬甸剝離出去,但因為此時印度的主要矛盾是向英國人爭取更多權利,為最終的獨立鋪路,所以印度的各種勢力也沒有太多精力去反對緬甸的自治。但此前一直想脫離印度的緬甸人卻對這個約定產生了比較大的爭議。因為緬甸人也看穿了英國人的如意算盤,知道英國是因為已經控制不住印度局勢,為了避免在以後對印度人進一步讓步時讓緬甸人也得利才把緬甸剝離出來的,所以反倒有了很多人反對這個決定。

但緬甸人怎麼想卻真的是無所謂的,所以緬甸在1937年之後就跟印度分了家。如果一切都按照英國人的預期,那麼即使最後英國確實搞不掂印度,搞掂緬甸、維持在緬甸的統治還是大機率事件了。但二戰的爆發卻使英國人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二戰導致英國國力急劇衰落,雖然最終也是戰勝國,但英帝國的解體已成大勢所趨。1948年1月,在印度獨立半年之後,緬甸也脫離了英國的統治,走向了獨立。

緬甸險成印度一部分,曾被印度移民主導,獨立全因英國弄巧成拙!

現代緬甸

而如果反過來看,緬甸最終成為獨立國家,其實跟英國的自作聰明的操弄也不能說沒有關係了。因為如果英國沒有在1937年讓緬甸脫離印度,那麼以緬甸和印度巨大的體量差異,在戰後印度獨立之時,緬甸恐怕是很難脫離印度的管制了。雖然緬甸在文化和人種上跟印度差異極大,但同樣跟印度在文化和人種上差異很大的曼尼普爾、那加蘭和阿薩姆加起來其實跟緬甸的體量也差不了太多。他們在被英屬印度佔領之前也幾乎沒有被印度主體的政權統治過,在印度建立之後他們對印度的統治也幾乎一直心不甘情不願,但卻也始終無力脫離印度。所以如果緬甸沒有在1937年脫離英屬印度,那麼它恐怕也確實有可能至今仍然處於印度的控制之下了。(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