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還做過陷害功臣等,不為人知的一面

姚崇: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還做過陷害功臣等,不為人知的一面

唐憲宗初登大寶,一心想要穩定,而功臣的特點就是善變。

功臣和時局發生矛盾,李隆基召姚崇入朝為相,開始解決一下功臣的問題。

怎麼解決功臣的問題呢?怎麼處置功臣呢?舉三個例子:

姚崇: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還做過陷害功臣等,不為人知的一面

第一個就是王琚。

這個人是玄宗在當太子的時候結識的朋友,也是先天政變的功臣。王琚為人詼諧幽默,很得玄宗的喜歡,但是因為他資歷太淺,所以在先天政變之後他沒有能夠當上宰相,而是當了中書侍郎。可是雖然沒有當上宰相,但是玄宗每次遇到大事還都要向他請教,而且在生活上也顯得特別離不開他。每天一大早玄宗上朝了,王琚肯定也跟著上朝,那麼退朝之後,王琚就自然而然的隨著玄宗來到了後宮,直到日落西山,玄宗才放王琚回家。王琚跟玄宗在一起也商量政事,但是商量完大事之後還是要陪吃陪玩陪聊天。感情上對王琚很好,那王琚當時和玄宗在一起的時間,比宰相跟玄宗在一起的時間還多,而且大計方面王琚參與的也不少,所以當時人都管王琚叫內宰相。

王琚是玄宗頗為寵幸的一個大臣,也是一個朋友型的功臣。可是到了開元元年11月,也就是姚崇拜相剛剛一個月之後,就有人開始在玄宗面前打王琚的小報道了。說王琚是

權譎

[jué]縱橫之才,可與之定禍難,難與之守太平。

意思就是王琚是一個縱橫之士,可以共患難但是沒有辦法共安樂。

當時功臣正是勢焰熏天,王琚跟皇帝關係又那麼好,能夠敢在皇帝面前打王琚小報告的人,其實沒有幾個,所以這個打小報告的人和姚崇有直接關係或者就是姚崇本人或者也是姚崇派出去的。

那麼玄宗聽了這個小報告之後,很快就和王琚疏遠了,沒有過幾天就讓王琚兼任御史大夫去巡行邊疆去了。讓他離開中央了,離開權力核心了。

姚崇: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還做過陷害功臣等,不為人知的一面

第二個是張說。

張說本來是李隆基在當太子時候的老師,後來也參與過先天政變。李隆基當了皇帝之後就任命他當中書令了,中書令在當時已經改叫紫微令了,就是首席宰相。

這個地位是在姚崇之上,可是我們也要知道,姚崇是帶著自己的十條政治綱領來的,是一心想以自己為主導,輔佐玄宗開創大業,現在張說地位在姚崇之上,姚崇覺得自己施展不開。就在玄宗開元元年12月的一天,也就是姚崇拜相兩個月之後,有一天玄宗上朝跟大臣們一起處理政事。處理完政事之後當然就退朝了,大臣們就魚貫而出了,只有姚崇一瘸一拐就落在了後面。那玄宗覺得有必要慰問之下這個老臣,就問他腳怎麼了?

姚崇說陛下臣的腳沒有毛病,臣的毛病在心裡。玄宗一聽就趕緊摒退左右。姚崇說兩天之前看到宰臣張說偷偷地坐了一輛車到歧王家裡面去了。這一句話就把玄宗嚇出了一身冷汗。因為這個岐王不是一般人,身份非常敏感,歧王是唐玄宗的四弟,本名叫做李隆範,玄宗叫李隆基嗎,兩個人都佔一個“隆”字,跟皇帝得避諱,所以後來歧王就改名叫李範了。他在先天政變之中也和玄宗一塊並肩作戰立過大功的,所以既是宗室又是功臣。

這個身份非常不一般,他們此時搞陰謀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根據史書的記載歧王李範這個人好學攻書,喜歡讀書,喜歡寫字,所以跟文人關係都很好,而張說又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所以我覺得很有可能歧王和張說就是談詩論賦去了。另外張說是功臣,歧王也是功臣,而當時功臣的地位已經在逐漸下降之中了,姚崇好像是如日中天的樣子,所以要說張說找歧王發發牢騷,這也是可能的事情。反正可能性很多,但是要說搞陰謀恐怕是思之過慎。但是我們都知道中國有一句老話說得非常好,叫做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這是一種人生經驗,可是張說就在這個問題上出錯了,他沒有避這個嫌疑跑到歧王家裡去了,那麼玄宗心裡可就不踏實了。馬上張說就被貶為相州刺史了。

姚崇就這麼略施小計,就坐上了首席宰相這個寶座。

在對待功臣問題上,唐玄宗李隆基雖然沒有像劉邦做得那麼絕,但還是顯示了不小的威力,但是我們也會發現一個問題,在唐玄宗處理功臣的過程中,始終擺脫不了一個人的影子。

姚崇: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還做過陷害功臣等,不為人知的一面

第三個是魏知古。

魏知古是為先天政變提供了導火索,所以也是政變功臣。魏知古在開元初年官就當到了黃門監,也就是門下侍中,那和姚崇這個中書令應該是平級的宰相。可是雖然姚崇和魏知古在官職上是平行的,但是他的心裡頭,姚崇是非常瞧不起魏知古的。因為魏知古出身不好,是小吏出身的,那咱們也知道在唐朝吏比較受歧視,你吏幹得再好,混官也很難,所以魏知古雖然很有能力,但是在上升的道路上也是充滿著艱辛的,就在他往上爬的過程中,姚崇過去曾經給他幫過忙,是他的恩人。

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教人厚道,說施恩要忘掉,受恩要記好,你對別人有恩最好要忘掉,你要是從別人那領受了恩惠,你最好要長長久久的記住,這是教人學好。可是姚崇和魏知古在道德上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姚崇對自己有恩於魏知古這件事是念念不忘,所以跟魏知古說話是趾高氣揚,而魏知古巴不得早一點忘掉姚崇曾經給他的好處,這樣才能和姚崇平起平坐。你看他們兩個人該記住地忘掉了,該忘掉的記住了。

這個矛盾在開元二年,因為選官的問題就激化了。唐朝選官一年是選一次的,在長安和洛陽兩個地方舉行,那當然長安的這個要重要一些,魏知古當時是黃門監,所以他應該主持長安的選舉。可是這一年,他就被派到洛陽去了,這個具體原因可能也比較複雜,但是魏知古就一心認為這是姚崇在排擠他。所以對姚崇很不滿,可是很不滿也得去呀,他就去了。那麼正好當時姚崇的兩個兒子都在東都洛陽當官呢,這兩個小夥子,他們從小就聽父親姚崇整天說我對魏知古有高天厚地之恩啊,這兩個人就覺得現在魏知古來了,這多好的機會呀,趕緊往他手裡塞幾個官吧,就把自己的親朋好友就介紹到魏知古那裡去了,讓魏知古把他們安排到官僚隊伍中去。那魏知古生氣呀,姚崇欺負我不算,他兒子也欺負我。可是生氣過後魏知古又覺得計上心來了?何不把這件事報告給皇帝呢,趁勢扳倒姚崇算了。

所以從洛陽選官回到長安之後,魏知古就把姚崇的兒子違法亂紀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彙報給了唐玄宗,那唐玄宗當時也是生氣。所以就去找姚崇去了,雖然心裡窩著火呢,但是並沒有表現出來,還是和顏悅色的像拉家長一般地跟姚崇說。姚崇立刻跟皇帝實話實說,還順帶打了魏知古的小報告。

唐玄宗還真是被他忽悠住了,覺得姚崇是一個忠誠坦白的好人,有錯也是小錯誤,而魏知古那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所以就把魏知古給貶了。姚崇馬上說了陛下你千萬不要這樣做,無論如何是臣的兒子犯錯誤在先,陛下沒有懲罰他們已經是法外開恩,我已經擔當不起了,你要是再因為他們的事情貶魏知古的官,那麼天下人都會說陛下你偏向我,而不偏向於公理,那對陛下的名是有損害的。那玄宗一聽更感動了,姚崇處處替我著想,所以沒有過幾天還是把魏知古給貶官了。

姚崇: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還做過陷害功臣等,不為人知的一面

唐玄宗對待功臣還是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把功臣一個一個地從身邊趕走了,在玄宗處理功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幕後始終活動著姚崇的身影。

姚崇除了有好的一面之外,還有不地道的一面。原來貶謫功臣都和姚崇有直接的關係,作為一步一個腳印走上宰相崗位的姚崇來說,他心裡對那些依靠奇謀秘計火箭式竄升的官員是瞧不起的。而且作為一個鷹派宰相,他也不允許任何人和他分享政治權力,所以看見誰擋在他的路上,他肯定是必欲除之而後快。不僅是這三個人,還有一些當時的功臣,比方說劉幽求、鍾紹京,那也都是因為姚崇才被貶官或者是安排到閒職上去。姚崇在這裡有私心,這是確確實實的事情。

透過玄宗和姚崇的努力,不到兩年的時間,唐玄宗時期一些主要的功臣都賦閒回家或者被貶地方了,功臣對於政治造成的威脅基本解除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