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10:一個關於廝殺、博弈、利益分配和背叛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廝殺、博弈、利益分配和背叛的故事。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與公中緩爭立,國內亂。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公孫頎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於濁澤,大破之,遂圍魏。成侯曰:“殺罃,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趙人不聽。懿侯不悅,以其兵夜去。趙成侯亦去。罃遂殺公中緩而立,是為惠王。

故事大意如下:

魏國魏武侯去世,沒有立太子,他的兒子魏罃(yīng)與公中緩爭位,國內大亂。

魏國大夫王錯逃奔韓國。公孫頎(qí)對韓懿侯說:“魏國內亂,可以乘機攻取。”韓懿侯於是與趙成侯聯合出兵攻打魏國,在濁澤地方交戰,大敗魏軍,包圍了魏國都城。趙成侯說:“殺掉魏罃,立公中緩為魏國國君,然後割地退兵,這對我們兩國是有利的作法。”韓懿侯說:“不妥。殺死魏國國君,是強暴;割地後才退兵,是貪婪。不如讓兩人分別治理魏國,魏國分為兩半,比宋國、衛國還不如,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魏國的威脅了。”趙成侯不同意。韓懿侯不高興,率領他的軍隊乘夜離去。趙成侯也只好退兵歸國。魏罃於是殺死公中緩即位,是為魏惠王。

《資治通鑑》10:一個關於廝殺、博弈、利益分配和背叛的故事

魏武侯去世,倆兒子打內戰是發生在公元前371年。而趙國和韓國派兵插手魏國內亂,是發生在公元前369年。

中間足足隔了一年多,這倆人打得時間挺長,看得出來魏瑩(yīng)和公中緩的實力還是差不多的。

事件的轉折點發生在魏國大夫王錯逃到韓國,之後,公孫頎(qí)慫恿韓懿侯乘亂攻取魏國。

王錯是魏國的卿大夫,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都逃到韓國了,魏國國內情況應該已經水深火熱,而且像他這種級別的官員,逃到別國,肯定是抱有政治目的的,比如求援。王錯是要為誰求援呢?換句話說,王錯是誰的人?

《資治通鑑》上沒說,但在《史記》中對此有一段記載:

公孫頎……謂韓懿侯曰:“……今魏瑩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

如今魏瑩得到了王錯的輔佐,擁有上黨,算來就有半個國家了。

從這個叫公孫頎的口中透露出,王錯是魏瑩的人。他輔佐魏瑩,掌握了半個魏國,有實力。剩下的一半,不說全部,起碼有大部分是掌握在公中緩手裡,沒這樣的實力,公中緩做不到和魏瑩打一年多的內戰。

兩個人相持一年多,勝負不分,整個魏國處在沒有君主的狀態,國家大亂。這種情況下,作為魏瑩屬臣的王錯,逃離魏國,跑到了韓國求援。

王錯為什麼不逃到趙國求援呢?因為魏國和趙國仇恨比較深,魏文侯死後,兩國爆發過數次戰爭。而魏國與韓國之間倒是和平共處。

更重要的是,王錯找韓國幫忙,是因為韓國是弱國,不管幫是不幫,幫了不管贏是不贏,對魏國都構不成根本威脅,純屬錦上添花用的。魏瑩相當於給自己找個幫手,借一把力給自己送上王位。

但是,趙國是強國,找趙國幫忙不僅政治不正確,而且說不定兵強馬壯的趙人,連魏國都給端了。那不就等於引狼入室麼。魏瑩幹不出這蠢事。

王錯逃到韓國之後,公孫頎馬上跟進找到了韓懿侯,說服他趁著魏國內亂,打下它。隨後,韓懿侯就和趙成侯合兵進攻魏國。

公孫頎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

這件事有兩個疑點:第一,公孫頎是誰?第二,韓懿侯和趙成侯為什麼如此默契地共同起兵攻魏了?

史書上並沒有對公孫頎的身份詳細說明,但是從後來趙成侯和韓懿侯都支援立公中緩為國君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來公孫頎是站公中緩的。

而且《史記》中對公孫頎入韓,還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公孫頎自宋入趙,自趙入韓,謂韓懿侯曰:“……今魏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

公孫頎是先去了趙國之後,再去的韓國。對韓懿侯說:魏瑩擁有半個魏國,趁機殺掉他,就能打敗魏國。這段基本能確定公孫頎是公中緩的人,反對魏瑩。

公孫頎說服了韓懿侯之後,韓趙馬上聯兵了。也就是說,他在入韓之前,就已經說服了趙成侯起兵攻魏。之所以還要拉上韓國,一是避免韓國幫助魏瑩,二是要進一步壯大己方的實力,確保成功。

公孫頎相當於直接促成了這次韓趙伐魏事件。

《資治通鑑》10:一個關於廝殺、博弈、利益分配和背叛的故事

魏瑩和公中緩打了一年多時間,韓趙都沒有動靜,而公孫頎一來,韓趙就同時起兵,並支援公中緩繼位。想必公中緩應該是答應了給趙韓很大的好處。同時,王錯是先一步來向韓國求援的,但韓懿侯還是聽了公孫頎,可見公中緩給出的好處是要大於魏瑩的。

魏瑩和公中緩不僅在戰場上

血肉廝殺

,而且在戰場外也在

博弈

。很明顯從短期的利弊來看,魏瑩在場外是輸了,因為趙韓同時起兵,要打敗他。但是從長期利弊來看,公中緩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埋了一個雷,因為他拉來了魏國強大的仇敵趙國。

這也為公中緩最後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話說回來,趙韓聯兵的攻勢很迅猛,大敗魏軍,直接圍困了魏國的都城安邑。眼看著就要摘取勝利果實了,兩個合夥人之間出現了問題。

而且是根本性的大問題:

利益分配。

魏國的這次好處應該怎麼撈?

趙成侯建議:殺掉魏罃,立公中緩為魏國國君,然後割地退兵,這對我們兩國是有利的作法。

對此,韓懿侯不同意,他說:不妥。殺死魏國國君,是強暴;割地後才退兵,是貪婪。不如讓兩人分別治理魏國,魏國分為兩半,比宋國、衛國還不如,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魏國的威脅了。

趙成侯的利益分配方案,很強硬,很毒,對趙國特別有利。強硬在直接殺掉魏瑩這個合法性最高的嫡長子,擁立合法性不高的公中緩。

毒的地方在於:合法性不高的公中緩做魏君,意味著他不一定能得到多數國內人的支援,反對他的人多了,王位不穩;其次趙國逼迫公中緩割地,這就是趁火打劫,不僅會進一步加深趙魏仇恨,而且會讓公中緩在國人中形成對外軟弱的形象,更加坐不穩王位;第三,公中緩是趙國人擁立的,還記得契丹人立的“兒皇帝”石敬瑭嗎?那看到契丹皇帝得叫人家“爸爸”,公中緩坐上王位之後,也是要禮讓趙國三分。

對趙國有利的地方就是,如果公中緩要想把王位坐穩,必須依靠趙國。更何況當初公孫頎是先去的趙國,有感情基礎,又許以厚利,當然跟趙國穿一條褲子。

綜合起來看,趙成侯這個方案,就相當於趙國在魏國扶持了傀儡政府,就算不是傀儡,至少也是需要依靠趙國存在的政府,唯趙國馬首是瞻。

這麼一來,魏國就等於是被趙國控制了,晉三家本來就是一家,趙國一下子控制了三分之二,接下來要控制誰,那就不言而喻了吧。

如果韓懿侯答應了趙成侯的提議,韓國就危險了。雖然說韓國能在這次戰爭中吃到肉,也就是拿到土地,但是能不能保住這份勝利果實是個大問題。

畢竟韓國最弱,誰都打不過。如果趙國控制了魏國,第一個要打的就是韓國,統一三晉。就算魏國最終脫離了趙國的控制,它本著國內壓力,肯定也是要拿回失去的土地的。到時候槍口第一個瞄準的肯定也是韓國,誰叫他最弱呢?

正因為韓懿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沒有答應趙成侯的提議,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至於韓懿侯說的:殺死魏國國君,是強暴;割地後才退兵,是貪婪。這種都是場面話,不能相信。

心裡話是不能說出來的,說出來的那都不叫心裡話。

我們看,韓懿侯的方案是分裂魏國,立兩個新君。

韓懿侯是深謀遠慮的人,把魏國的國土一分為二,但是,魏國的實力可不是一半一半分的,而是呈指數級下降的。

看看韓懿侯的原話:

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

分裂之後的魏國,跟宋國和衛國差不多,那我們就再也不用害怕魏國了。想當初魏國在文侯、武侯之時,是何等強大,三晉最強,戰國首霸,趙國比不過他,韓國在它面前更是渣渣。

可一旦分裂,就成了宋國、衛國那種九流國家,最終只能是被別人吞噬的命運。原來弱小的韓國,就再也不用害怕魏國啦。韓懿侯這一招真叫釜底抽薪。他是真正的弱國外交大師。

韓懿侯的外交手段,簡直跟泥鰍一樣,滑不溜手。他的方案,就是誰都不得罪。

首先,魏瑩和公中緩的人都來找過韓懿侯求援,韓懿侯把兩個人都扶上王位,兩邊都沒話說,就算有話說,憑著兩位各自拿到的分裂之後的魏國國土,誰也奈何不了韓國。同時兩邊都欠了韓懿侯人情,這東西可不好還啊。

其次,看韓懿侯的話術:殺魏君是強暴,割地才退兵是貪婪,不如分裂魏國。意思就是說趙成侯你的提議太黑,容易名聲不好。用我的這個方案,既有了好名聲,又消除了魏國這個禍患,一舉兩得。這種設身處地為趙成侯考慮的做法,簡直讓人感動。

但其實,韓懿侯的方案還有更深層的考慮。

魏瑩和公中緩各據一半魏國,魏國雖說還在那裡,卻再威脅不到韓國,同時還能起到趙國和韓國之間雙重屏障的作用,極大緩和了趙韓之間未來可能的衝突。

另,魏瑩親韓,公中緩親趙,哪怕是後面趙國吞併了公中緩佔據的一半魏國,剩下的一半魏國,趙國要拿走也是不容易的,需要時間和實力。趁著這段時間視窗,韓國要吞併魏瑩手上的一半魏國,也不是不可能。這樣一來,韓國就有資本跟趙國叫板了。這既相當於間接給趙國全盤控制魏國增加了巨大的障礙,同時也消除了趙國靠著控制魏國進一步統一三晉的隱患,保全了韓國。

坦白了說:韓懿侯表面上是為了仁義道德,本質上就是為了延緩趙國擴張的腳步,保全韓國的同時,還給自己擴張爭取時間。

對於韓懿侯的套路,趙成侯也是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倆人沒能統一利益分配的意見。於是兩位國君,放棄了快到嘴裡的“肉”,各自撤兵回家了。

《資治通鑑》10:一個關於廝殺、博弈、利益分配和背叛的故事

趙韓退兵之後,魏瑩很快就殺死了公中緩,繼位為魏惠王。

這速度是多麼快啊!快得很奇怪。

為什麼之前魏瑩和公中緩內戰,一年多時間還沒分出勝負。趙韓聯軍一來一走,魏瑩馬上就能把公中緩殺死呢?

原因還是出在公中緩主動拉了趙國做援兵上面。之前講過,魏國和趙國打過好幾次大仗,兩家的仇恨很深。魏國的公室和國人,對於趙國是有惡感的。合法性不足的公中緩為了坐上王位,主動求助敵對國家,這等於是間接

背叛

了公室和國人的感情,說他是背叛者都不為過。

頭腦清醒的人,怎麼會支援一個背叛了國家和人民的人呢?

由於公中緩這一非常不明智且短視的舉動,導致了原來支援他的公室貴族們,紛紛倒戈,放棄了他,轉頭支援魏瑩。更有可能的是,原先公中緩的支持者們,一看他成了國家的背叛者,肯定走不遠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死公中緩,拿他的頭顱,到魏瑩跟前去贖罪邀功。

如此,魏瑩順利繼位稱王。

魏瑩的運氣是真好,他能勝利,不是因為他很強,而是因為對手們都犯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所以,從魏瑩身上還真沒什麼好學的,運氣這種天賦學也學不來,但是從其他人身上能學到的就多了。比如:

第一

,趙韓之間,由於他們利益分配的意見沒有統一,導致了他們錯失一個千載難逢,而且幾乎不可能再次出現的,能夠一下子把魏國削弱的機會。趙韓兩人,哪怕是隨便選一個分配方案,戰國時代很可能就再沒有魏國什麼事了。

由此可見,與人合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合作方之間能不能形成一種共識,特別是對怎麼分配利益的共識。有了共識,就沒有分歧,合作方內部就不會分裂,行動推行下去就沒有了阻力。沒有共識,實力再強,也是虛弱的。

第二

,做人要堅守自己的陣營,不要做背叛者。背叛者最容易裡外不是人,在原來的陣營那裡,他不再是自己人;在後來投靠的陣營那裡,他從來就不是自己人,而且以一個背叛者的身份加入,人家也不容易相信他。背叛意味著信用破產,意味著給別人的印象就是不斷背叛。

所以,看清楚自己是誰,處在什麼陣營,堅守自己的陣營,是必要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