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出徵前屢次討要封賞,旁人勸他適可而止,大將:我這是在保命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讓將軍見太平”是封建時代一個難以解決的弊病,武將們為國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就難免功高震主最終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秦之白起、漢之韓信、宋之岳飛等。但武將為國征戰是職責所在,怎樣在報效國家的同時不被君王猜忌,一直是古人在探尋的問題。但是秦國名將王翦,兩二者的關係處理得非常好。一方面他和兒子為秦王嬴政攻滅山東五國立下了不世之功,另一方面他又得以善終。

大將出徵前屢次討要封賞,旁人勸他適可而止,大將:我這是在保命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決心出兵滅楚,但是在調兵遣將上陷入了猶豫。他心中的最佳人選是老將王翦,但他卻表示要滅楚非要60萬大軍不可,少了他不去。要知道60萬大軍,幾乎就是當時秦國的全部家當了,全都給了王翦難免他不會擁兵自重。恰好少壯派將領李信等人請戰,表示自己只要20萬大軍。於是嬴政便認為是王翦年邁怕死,讓李信前去滅楚。但楚國也不是吃素的,項羽的爺爺項燕一招誘敵深入,便將李信打得大敗而歸。

大將出徵前屢次討要封賞,旁人勸他適可而止,大將:我這是在保命

直到此時嬴政才相信了王翦的話,因為自己之前的決定傷了老將軍的心,王翦已經告老回鄉養老去了。為了表現自己的誠意,嬴政不惜屈尊親自前去請他出山,也答應了給他60萬大軍。王翦再怎麼年長和傲嬌也終究是臣,所以他並不敢怠慢,立刻走馬上任整軍備戰。在備戰期間,王翦一改以往的形象,變得無比“貪婪”和“怕死”,多次向嬴政討要賞賜,而且多以財物為主。嬴政看王翦這副樣子,安慰他說:“將軍行矣,何憂貧乎?”

大將出徵前屢次討要封賞,旁人勸他適可而止,大將:我這是在保命

但王翦似乎對這個答覆並不滿意,當大軍行至秦楚邊境時,他又一連上奏5次,催著嬴政趕快落實自己的良田美宅。彷彿就像一個員工逼著老闆發工資,否則就不給他打工了。王翦對嬴政表示:“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王翦身為國家柱石,理當為君分憂,怎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討要賞賜呢?況且他不僅多次討要,每次還都是獅子大開口,終於他身邊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

大將出徵前屢次討要封賞,旁人勸他適可而止,大將:我這是在保命

在大家的一再質疑下,王翦終於說出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在第一次要60萬大軍攻楚時,王翦已經感受到了嬴政對他的不信任。雖然不得不用他,但王翦心知肚明,嬴政將家底全部給了他,根本不可能對他百分百放心。而嬴政之所以不放心,就是怕他擁兵自重,至於其他的財物之類的賞賜,他要多少都可以給他多少。也就是說王翦不惜以“貪財”自汙,其實是為了自保。

大將出徵前屢次討要封賞,旁人勸他適可而止,大將:我這是在保命

王翦也沒讓嬴政失望,經過一番較量,王翦大破項燕並攻破楚國國都、俘楚王,正式消滅了這個南方大國。凱旋歸來之後,王翦獲封武成侯,嬴政按照約定賞賜了他不計其數的良田美宅,王氏子弟也被拔擢了一批,王家一時風光無兩。就在這人生的巔峰,王翦毫不遲疑地交出了兵權,並且選擇了告老還鄉對政事緘口不提。最終王翦在家中守著榮華富貴安享晚年,可謂是功高蓋主而得以善終的第一名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