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德與得的區別,看完才知道我們的人生原來如此深刻

【薦讀】德與得的區別,看完才知道我們的人生原來如此深刻

德者,得也。古往今來均是如此。品德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能站多高的頒獎臺;決定著一個人的一生有多亮的心靈電流;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成敗的心靈力量。良好的品德是我們每個人人生大廈最堅實的基石。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德”與“得”。然而,“德”是以“得”的面目體現出來的。所以,“德”與“得”是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的。

在人的一生中“德”的修煉,就是“得”的修煉。在生活中,小德小得,大德大得。有“大德”的人,才能“大得”;“大得”的人,必有“大德”。因此,有德才有得,德是得的條件,得是德的結果。盡其能、成其德,就會有所得。

事實也證明,有才才有財,有為才有位,有誠才有成,有德才有得。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就取決於細微而不起眼的德與得之間。正如“思想之王”伏爾泰所說的“造就政治家的,絕不是超凡出眾的洞察力,而是他們的品格。”人格德性是最重要的,能力是相對而言的,好的品德是最可靠的事業資本。因此,良好的德性,不僅事業有所得,而且,還能得到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和完美的未來。

“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育人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用人求“德才兼備”,無不以“德”為先。人人都須遵守社會公德,各種各業還有職業道德,真正優秀的藝術家,必是“德藝雙馨”。人們對最崇敬的人的最高讚譽莫過於“德高望重”,對卑劣行徑的最大鄙夷,也莫過於“缺德”或“葬德”。只有清醒地認識到有“德”的人才能真正有“得”,才能擁有一個穩定長久的“得”。

在人生中,德與得,孰輕孰重,須得仔細分析。“德”作為一種精神境界,理性追求,作為參與者眾,涉及面寬,沒有止期的培修過程,內涵豐富,但並不玄秘,有時竟十分簡單明白,簡單得像把尺子,明白得像面鏡子,隨時可以用來對照自己,檢測所有人。

這尺子鏡子就是個“得”字。用“得”能測出人品,照透心靈,判明其人“德”與否,鑑定“君子”真與偽。自己得而重德,則名垂青史。“德”予人民越多,“得”對己便越無奢求。所以“得”並非金錢名利,而是人心所向!相反,如果一個人棄德而貪得,那麼,必將墮落為一個失敗的人。

當然,德與得也並不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古往今來,“德”與“得”都是如影隨形的。在“貪”得之後,緊隨的便是缺“德”。在歷史的長河中,因“德”而名垂青史者不乏其人,因“得”而身敗名裂者同樣是史不絕書。比如,得到非分的公款吃喝玩樂,便缺少了做公僕的德操;得到他人的賄賂,便缺少了當權者的德政……但是貪圖這樣不義之財的人,最終毀滅的只是自己。多行不義必自斃,只為“得”而不顧“德”的教訓值得永遠警省和反思。

有德才有得。做人以德為本,善始善終,總會有善的回報。如果再用這份得去築造德,將暫短的有形之得,溶於身內長久之德,德將伴隨著人的本性隨著時間的發展而產生變化,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將展現出不同層次的“得”來,用於家庭生活,用於工作和事業,用於造福人類。

這時,一個人既具有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的優秀品德,又得到了回報,何樂而不為呢?擁有這種德行,不用尋“得”,得自然而來也。正如孔子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古語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何以得人心?恐怕就非“德”莫屬了。在古代,立德就是做聖人,創制垂法,博施濟眾。隨著時代的發展,德就是常懷愛心,積善積德,爭做一個從內在涵養到外在風範的高尚典範。隨著更多“德”的成長與成熟,人類逐漸就會走向文明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更是追求與德同行。只有立德於未來,只有善始善終的人,才會得到“善”的獎賞。正如古人所說的“積德之家,必有餘得;如不積德,必有餘殃”。

宣告:【本文以個人學習、研究、欣賞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