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白銀市發現墓葬 明代之前曾被盜挖

甘肅白銀市發現墓葬 明代之前曾被盜挖

文章出處:蘭州晚報

甘肅白銀市發現墓葬 明代之前曾被盜挖

工作人員清理墓葬內的文物

從4月10日甘肅省文物局授權白銀市文物部門對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發現和裸露的漢代古墓進行考古清理已有一個月了。目前,4座古墓的發掘清理工作已基本接近尾聲。從這些墓葬的規格和出土的陶罐、陶灶、古銅鏡、古錢幣等文物來看,這些墓葬群應該為西漢中晚期到新莽時期間的墓葬群,墓主身份非富即貴。但可惜的是,這些墓葬在明代以前就被盜挖過,有的甚至可能當時就已被盜,因而出土的文物除了一些陶罐,其餘的就不是很多。

明代之前古墓曾被盜挖

5月9日,記者再次來到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中村古漢墓考古現場,經過一個月的挖掘清理,考古人員已經將4座古墓的墓道、墓口、墓室以及部分棺槨清理出來。這些古墓墓口均面向北而開,其中在村民趙庭海家院落北面的那座雙棺墓為最大的一處墓葬,墓室內兩具棺木儲存較好,基本沒有出現腐朽發黑的狀況。

據考古人員測量,該墓葬寬約3。2米,深約7米。沿著墓道口進入,只見墓室口右側有一具屍骨斜側在地。墓室地面上,已經有幾件不同花色陶罐和古錢幣顯現。考古人員保留了當初的擺設現狀,邀請了省上有關專家現場檢視。另悉,在該墓葬挖掘之前,考古人員還從中發現了古木牛木馬的殘骸。在該古墓右側平行約20米處,考古人員還挖掘出一上一下,寬約3米、深約5米左右的兩座小型古墓葬,但兩座古墓均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塌方,槨木頂部的部分木頭已經塌折,所有棺木均已發黑、腐朽。在下方的墓葬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一件漆器製品,為慎重起見,考古人員暫對其進行了保護處理。

在雙棺墓葬口的左前方數米處,考古人員還清理出一座小型墓葬。記者看到,該墓葬棺槨木料均已經發黑腐化,只留下半截在內,而墓室內棺木蓋已然不見,棺木也斜擺在地上,墓主的屍骨也基本蕩然無存。在該墓室的左側牆角,仍然還“倖存”著四五件陶罐、一件陶灶和一些新莽時期錢幣。文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考古清理的情況來看,這4座古墓葬均已經被不同程度盜過,且至少在明代前。

青銅虎鈕印佐證墓主尊貴身份

記者還從古墓考古清理現場獲悉,考古人員從這4座墓葬中除了清理出了一些陶罐、陶灶、古錢幣等文物外,還從其中一個小型墓葬中清理出一枚小型青銅質虎鈕印章。

據白銀市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發掘清理的這4座古墓,除了最早發現的一處古墓系雙棺墓葬外,其餘3座均為單棺墓葬。他們從雙棺墓墓道口前面不遠處的一個小型墓葬中清理出來了一枚青銅質虎鈕印章。該印章長寬約1釐米左右,由於已被浸蝕等因素,印章上的銘文看不清楚,目前正在進一步清理考證之中。

5月9日上午,白銀市文廣新局邀請了蘭州大學、蘭州商學院以及敦煌研究院的數名專家學者對平川中村漢代古墓清理現場進行了實地檢視和初步判斷。專家透過對4座古墓葬的制式、結構以及出土的文物認為,一般來說,漢代大城址周圍必有大墓葬,而大墓葬周圍必有大城址。結合1976年這裡考古出土文物的情況綜合來看,這些墓葬的級別比較高,墓主人身份和地位比較高,是“要人”的墓葬。首先棺槨制式墓葬墓室它分為兩層,再加上頂部用材,還預留墓道,都首先需要大量的木材,而這大量的木材應該取材於當地,說明當時的植被和生態以及氣候條件較好;其次,能用得起這麼多木材的墓主,應該多為非富即貴之家。

現場的專家還指出,平川這些墓葬群和我省河西一帶及敦煌發現的墓葬群很不一樣。敦煌那裡發現的多為家族墓,或十座八座,或二三十座,但平川這裡的墓葬很集中,而且這些墓葬都是依山而建,所用木材多,工程量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墓主人的財富和地位實力。其中應該有不少雙棺墓,為二次葬,即一家一人死後,都會為其配偶預留一個棺位,同時預留好墓道和墓口,等另一人死後,再將墓口開啟安放進去。考古工作人員在這裡發現的虎鈕銅印,說明了在當時該墓主的薪俸應該在600石以上,職位級別應該在縣令以上都尉以下。由此可見,其身份也較為尊貴。

雖然從平川4座漢代古墓中清理出土的文物相對較少,但省上幾位專家經過實地查看了解後認為,此次漢墓的發掘對研究古絲綢之路以及白銀在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地理位置及軍事戰略地位也有很重要的意義。據白銀市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等這4座古墓徹底清理結束後,將整體搬遷至平川區博物館進行展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