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六講 事帝祀先

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

序爵,所以辨貴賤也;

序事,所以辨賢也;

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

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

敬其所尊,愛其所親。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

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

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中庸》第十六講 事帝祀先

我們來看第一句。

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這裡面有個春秋,我們說春秋,以春帶夏,以秋連冬,連起來就是春夏秋冬,就是指一年四季,就是年復一年的意思。

裳衣:裳,褲子。衣,上衣。裳衣,簡單理解成衣服就可以。

薦:進獻,獻上。

時食:古代祭祀祖先,所敬獻的時令鮮食。

連起來,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就是說,在一年四季祭祀的時節,整修祖宗的廟宇,陳列好祭祀器具,擺設好先王遺留下來的衣服,進獻上祭祀的時令鮮食。

就是講了古代祭祀的流程和具體內容。

下面就詳細說明,來參加祭祀的人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排序的具體的規則。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

宗廟祭祀的禮儀,就是要排列好長幼親疏的次序。

昭穆:古時候牌位的擺放次序。具體的,左為昭,右為穆。始祖廟的牌位居中,左方依次是二世、四世、六世,稱為昭,右方依次是三世、五世、七世,稱為穆。這在裡昭穆就是長幼,就是輩分的意思。

通俗來講,它講的,就是我說的輩分的排序規則。

《中庸》第十六講 事帝祀先

序爵,所以辨貴賤也;

按官職爵位排列次序,是為了區別貴賤。

在天子下面,官爵的劃分為:公-侯-伯-子-男。所以,周公旦是公,齊侯是侯,鄭伯是伯。按照功績不同,他的等級不同。

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名分的排序規則。

講到這裡,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上一講我們不是講了周朝的社會階層,大概分為六個,分別是:天子-卿士-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那麼和這裡的這個公-侯-伯-子-男,它們又有什麼區別和聯絡呢?其實是沒有什麼聯絡的,我們前面講的周朝的社會階層,是一個縱向的社會內部的分級。而這裡的公侯伯子男,它則是對於不同的諸侯國來說的,它是這些諸侯國的國君被天子封的爵位。

當然有人認為有內爵和外爵之說,認為這裡的公侯伯子男是外爵,而卿大夫士是內爵,也可以說的通,在這裡我們就不展開了。

序事,所以辨賢也;

按功業事蹟排列次序,是為了分辨人的賢能的程度。

有人對國家社會或家族,做過有特別貢獻的事,就會安排在安排在靠前的位置,這是對於賢德行為重視的表現。

《中庸》第十六講 事帝祀先

說完排序,接下來說祭祀最後宴席的規矩。

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

旅:向同席眾人敬酒一週。

酬:客人給主人祝酒後,主人再次給客人敬酒。

下為上:排在下位次的向上位者敬酒。

逮:惠及,恩及。

連起來,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就是說,晚輩先向長輩舉杯敬酒,是為了讓祖先的恩惠延及到晚輩。

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個宴席的敬酒的環節,其實就是給了晚輩一個表現的機會,一個沾祖先光的機會。

燕毛,所以序齒也。

燕毛:燕,通宴,宴會。毛,毛髮,頭髮。燕毛,以毛髮的顏色區別老少長幼,從而排定宴會的坐次位置。

序齒:齒,年齡。序齒,根據年齡排序。

《中庸》第十六講 事帝祀先

連起來,燕毛,所以序齒也,就是說,宴飲時按年齡大小來決定座次,這樣就能秩序井然。

就是說,要使後人能夠明白尊老愛幼的常識和美德。

到這裡,這個祭禮的流程敘述完了,總體講了不同等級和親疏的一種行為規範。而這些,放到現在,這所有的禮,有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個潛規則,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你想打通關係,你想增進人脈,這些,你都不得不知道。比如,讓老人坐著,年輕人站著,大家都覺得舒服。如果年輕人沒在意坐著,老人站在旁邊,大家就覺得那裡不對,這就是無禮了。

接下來對於祭祀的內容進行一個總結: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

排在合適的位置,行先王傳下的祭禮,演奏先王時代的音樂。

要表現出:

敬其所尊,愛其所親。

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祖先,親愛先王所親愛的子孫臣民。

對先祖最大的尊敬,就是說敬重他所敬重的,愛護他所愛護的。

總之,你要:

《中庸》第十六講 事帝祀先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侍奉死去的祖先就像他還活著一樣,侍奉不存在的祖先就像他還存在一樣,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就是說,能做到這些,就非常得體,就非常孝了。

中國古代為什麼這麼重視祭禮呢?祭禮是一種對後人和晚輩的示範,更是一種道德和倫常的教育。那麼這個逝去的人,這個死了的人,他們還存在嗎?孔子認為,其實這不重要,但是你在祭祀的時候,你就當他還在,你就當他還活著。強調的是我們祭祀的時候,要保持純淨虔誠的心理。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

舉行郊社祭祀的禮節,是用來侍奉皇天后土的。就是說祭祀天地,要去郊外。郊外祭祀,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所以,北京的南邊是天壇,北邊是地壇。

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

舉行宗廟祭祀的禮節,是用來祭祀祖先的。

就是說祭祀祖宗,要去宗廟裡祭祀。

最後孔子對於郊社和宗廟之禮,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禘嘗:禘:夏天祭祖,嘗:秋天祭祖。禘嘗,泛指祭祀祖先的禮儀。

連起來,就是說,明白了祭祀天地的禮節,明白了祭祀祖宗的意義,那麼治理國家,治理天下就非常容易了,因為治理的方法就像自己手掌的紋路一樣,你一看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

《中庸》第十六講 事帝祀先

孔子把禮儀的位置放的非常高,並且認為禮儀做好了,治國就不難了。儒家對於禮儀的重視,確實如此。所以,傳統的十三經裡,有三部和禮相關,周禮,儀禮,禮記。而事實上,中庸就禮記中的一篇。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禮,是極為重視和看重的。

本講的最後,孔子提到了治國,那麼對於治國安邦,孔子又有怎樣的見解和主張呢?歡迎大家定時收聽四哥品書,四書之中庸講解,下一講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