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親王有數百人,論智謀膽識此人當屬第一,其功績不輸開國皇帝

1644年是個風雲變幻,江山易主的年頭。坐困北京的明朝,建都瀋陽的清朝,稱王西安的李自成,三方征戰多年,中原逐鹿,在這一年塵埃落定。出任攝政王不久的多爾袞,以其過人的勇武和謀略,成了最後的贏家。

大清親王有數百人,論智謀膽識此人當屬第一,其功績不輸開國皇帝

按以往改朝換代的思路,新王朝取代舊王朝都會受到前朝的拼死抵抗,可是清朝以為數不多的兵力入關後,並未遇到實質性的抵抗,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多爾袞。多爾袞從瀋陽進兵前,接受了范文程和洪承疇的建議,打著消滅李自成農民軍的旗幟,向天下人表示他入關是為崇禎皇帝報仇。

當多爾袞入關後,他又以漢官范文程的名義,四處張貼安民文告,文告說:“義兵之來為爾等復君父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誅者唯闖賊。官來歸者,復其官;民來歸者,復其業。”這就是完全改變了以往清軍數次入關到處燒殺搶掠的野蠻做法,使得關內官兵百姓,向風歸順。這樣一來,清兵每日奔行一百二三十里,未遇到任何抵抗。

大清親王有數百人,論智謀膽識此人當屬第一,其功績不輸開國皇帝

北京城裡前明的文武官員聽到訊息後,連忙出城迎接。他們走出離開城五里地以外,跪在大道兩旁,不顧千軍萬馬揚起的塵土,不住地磕著響頭,以帝王之禮,迎接多爾袞。隨後,多爾袞在武英殿接受了明朝降將降官的拜謁,多爾袞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年的夙願,佔領了北京城。

儘管多爾袞主張定都北京,可是滿洲親貴們卻有很大一部分人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只要留少數部隊駐守北京即可,而大軍或退守山海關或還師瀋陽。如果多爾袞聽從他們的意見,那麼大清入主中原將成為泡影。對於這樣一個直接關係到清朝在全國統治能否建立和保持的戰略問題,多爾袞是十分堅定的,也是具有長遠眼光的。

大清親王有數百人,論智謀膽識此人當屬第一,其功績不輸開國皇帝

進入京城後,多爾袞採納了范文程和洪承疇的建議,為崇禎皇帝發喪三日,以皇帝之禮下葬,同時還將崇禎帝皇后周氏,貴妃袁氏等以後妃之禮下葬。而且,多爾袞還發布了一條命令,規定“故明諸王來歸者,不奪其爵。”

佔領北京後的第二個月,多爾袞即派人到曲阜祭祀孔子,並規定以後每年二、八月都派大學士致祭,這也成為了整個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順治二年,多爾袞又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當年六月,多爾袞親自來到孔府祭拜孔子廟並行禮。

大清親王有數百人,論智謀膽識此人當屬第一,其功績不輸開國皇帝

除了尊孔之外,多爾袞還將四書五經奉為經典,列為士子必讀之書,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即取它命題。隨後,多爾袞又提倡忠孝節義,把關羽作為忠君的最高典範來崇拜。自順治二年起,每年五月十三關羽生日即“譴官祭關聖帝君”。所有這些安撫明朝統治階級、整肅軍紀的做法,都是為了收買人心。事實證明,這些做法確實起到了籠絡明朝士大夫、安定民心的作用。

順治二年十月,順治皇帝從盛京來到北京,多爾袞用小皇帝的名義釋出詔書,宣佈以北京為國都,從此,清朝從偏居東北的小朝廷,成為統治全國的大清帝國。清王朝從統治中心從關外轉移到關內,在統一全國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多爾袞為大清立下這一不朽功勳,被封為了叔父攝政王。

多爾袞在北京站穩腳跟以後,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又進一步採取了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政策,以鞏固陣地,擴大戰果。比如取消加派、反對賄賂、打擊太監勢力,用暫時妥協來平息民間的反抗等辦法。可以說,多爾袞在大清入關這一重大決策上是英明果斷的,他的聰明睿智其實並不輸其父努爾哈赤和其兄皇太極,可與清代前期幾位帝王相比肩。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