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丹在受到中山君善待後立即離去,因為他預見到自己會被人詆譭而獲罪

魯丹在受到中山君善待後立即離去,因為他預見到自己會被人詆譭而獲罪

原文

魯丹三說①中山之君而不受也,因②散五十金事③其左右。復見,未語,而君與之食。

魯丹出,而不反舍,遂去④中山。其御⑤曰:“反⑥見,乃始善我,何故⑦去之?”

魯丹曰:“夫⑧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未出境,而公子⑨惡之,曰:“為趙來間中山。”君因索⑩而罪之。

註釋

1、三說(shuì):多次遊說。三,虛數,多的意思。

2、因:於是,就。

3、事:侍奉。此指討好。

4、去:離開。

5、御:駕車的人。

6、反:重複。

7、何故:為什麼,什麼原因。

8、夫:語氣助詞,不譯。用於句首,有提示作用。

9、公子:指中山君的兒子。

10、索:搜尋,搜捕。

譯文

魯丹多次遊說中山國的國君,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魯丹於是用五十金去討好中山君身邊的人。魯丹再次拜見中山君時,還沒說話,中山君就賜給他酒食。魯丹出來後,沒有返回旅舍,就離開了中山國。他的車伕說:“再次見到中山君,他開始善待我們了,為什麼要離開中山國呢?”魯丹說:“中山君因為別人的話而善待我,也一定會因為別人的話而治我罪。”魯丹還沒有出中山國的國境,中山國的公子就詆譭他,說:“魯丹是為趙國來離間中山國的。”中山君就下命令搜捕魯丹並要治罪。

魯丹在受到中山君善待後立即離去,因為他預見到自己會被人詆譭而獲罪

文言知識

魯丹在受到中山君善待後立即離去,因為他預見到自己會被人詆譭而獲罪

說“夫”:

“夫”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站著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頭髮上插一根簪( zān),本義是成年男子。因為古時男子成年時需要束髮加冠,所以字形上在“大”上加“一”做標誌。

“夫”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指“成年男子”。如《愚公移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指“女子的正式配偶”。如《陌上桑》:“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作代詞,讀fú,指“那,那個”。如《捕蛇者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作助詞,讀fú,用於句首,有提示作用,不譯。如上文“夫以人言善我”。

作助詞,讀fú,用於句尾,表示感嘆。如《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文化常識

中山國:

中山國的前身是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後來轉移到太行山區。公元前506年,鮮虞部落在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建國,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魯丹在受到中山君善待後立即離去,因為他預見到自己會被人詆譭而獲罪

中山國嵌在燕趙之間,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後來,魏國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在公元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

公元前381年前後,中山桓公復國,遷都在靈壽(今河北靈壽)。此後,國力很快達到了鼎盛時期。公元前323年,與趙、韓、魏、燕同時稱王。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

出處

戰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上》

啟發與借鑑

魯丹在受到中山君善待後立即離去,因為他預見到自己會被人詆譭而獲罪

魯丹多次求見中山國君,無非想把自己的若干政治主張讓中山君接受而已,結果主張沒有被接受,反而發現了中山君容易聽信讒言的本性。所以在受到善待後反而立即離去,因為他知道“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最終果然如其所料。

現在社會上依然有這種人,他們不分是非對錯,容易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與這樣的人打交道,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然非但好心辦不成好事,反而要受其累。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愛文言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