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恥而後勇:長平之戰慘敗的趙國,在邯鄲保衛戰中找回了尊嚴

戰國時代,戰爭慘烈程度遠超春秋

戰國七雄並立時期,經常會出現我們在電視劇上,所看到的合縱連橫的戰略,有的時候出現幾十萬大軍相互對峙、慘烈廝殺的情況,都是非常頻繁的。

進入戰國時期,整個中國內部的諸侯割據狀況,雖然較春秋階段,沒有出現十分顯著的變化,但是實際上的戰國局勢,要比春秋慘烈得多。

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在各國已經全面展開,各國內部政治、經濟、軍事都出現了顯著變化。

特別明顯的是強國並立,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我們熟悉的七國其實在綜合國力上,並沒有非常大的差別,我這裡所講的差別是指,各國依據自身情況來說,都已經達到了其應有的實力,甚至已經出現了明顯超越自身階段的現象。

知恥而後勇:長平之戰慘敗的趙國,在邯鄲保衛戰中找回了尊嚴

比如秦國就一直保持著強大的態勢,這使得其在戰國時期,能夠擁有非常穩定的話語權,而秦國的強大,自然也成為了東方六國經常合縱進攻的物件。

此外,進入戰國早期階段的魏國,其實也一度稱霸,在李悝主導的變法革命下,魏國內部煥然一新,傳統的只是佔著名額,享受榮華富貴的世卿世祿不斷被清除,大量的庶族地主開始進入魏國政壇。

這給魏國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血液,也使得這個新出現的諸侯國,迅速走向了強大,甚至已經開始擁有稱霸東方的決心。

知恥而後勇:長平之戰慘敗的趙國,在邯鄲保衛戰中找回了尊嚴

當然戰國七雄的局勢也是時常變幻的,因為七國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眾所周知在今天的國際舞臺上,兩個國家交好的重要原因和首要條件,便是能夠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

那麼在兩千年前的戰國自然也是如此,諸侯國之間的外交政策,就是要維護本諸侯國的利益,甚至要在此基礎上謀取更為廣大的利益,以便在此之後提升本國的影響力和綜合國力。

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盡損,卻仍是難啃的骨頭

三家分晉之後,在中部和東部地區,產生了三個新興的諸侯國,這就是韓國、趙國以及前面提到的魏國。

魏國的確是從分割之後發展最快的,畢竟其佔據了此前晉國的優良基礎,這使得魏國在建立之初,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發展能力和可能性。

知恥而後勇:長平之戰慘敗的趙國,在邯鄲保衛戰中找回了尊嚴

韓國在戰國時期的地位非常特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再加上其國力比較微弱,屬於小國範疇,也因此其經常是其他諸侯國的附庸。

而趙國則也是戰國時期的強國之一,只不過趙國是在魏國之後才慢慢崛起的,其強國地位維持得比較久,甚至成為了日後能夠同西方霸主秦國,東西並立的力量。

趙國的崛起自然有其必然的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這裡筆者就不再過多贅述了,讀者們只需知道趙國與秦國之間爆發的一場大戰就足夠了。

不錯,就是爆發於公元前25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這場大戰相信大家在此前的中學課本上,就已經接觸過了。

知恥而後勇:長平之戰慘敗的趙國,在邯鄲保衛戰中找回了尊嚴

的確,長平之戰其實可以被看做是,戰國局勢出現扭轉的關鍵節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長平之戰的規模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長平之戰中趙國的慘敗,幾乎令趙國喪失掉了,幾十年經營起來的強大軍隊,秦國大將白起也因此一戰成名,成為了戰國時期,乃至中國歷史時期有名的殺神。此戰之後,秦國一家獨大的局勢得以穩固,七國走向統一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長平之戰結束後,僅僅九個月的時間,秦國再度向趙國發動了強大攻勢,缺兵少將的趙國此時居然展現出了頑強的作戰意志,並沒有讓數倍、乃至數十倍於己的秦軍佔到便宜,有效保衛了都城邯鄲的安全。

知恥而後勇:長平之戰慘敗的趙國,在邯鄲保衛戰中找回了尊嚴

吸取經驗教訓,是邯鄲保衛戰能夠勝利的原因

邯鄲保衛戰對於趙國和秦國來說,影響都是巨大的,其雖然沒有改變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的趨勢,但是對於秦國持續東進的戰略,形成了有效阻礙。

這使得秦國方面不得不想辦法從長計議,這也讓秦國君臣看到了趙國的抵抗決心,此後秦國不得不選擇暫時放緩對趙國的進攻,選擇其他方式。

對於趙國來說,此次戰役贏得十分艱辛,但是贏得卻又是十分光榮。與在長平之戰被秦軍坑殺的三十萬趙軍將士相比,此次戰役無疑更具有揚眉吐氣的意義。

知恥而後勇:長平之戰慘敗的趙國,在邯鄲保衛戰中找回了尊嚴

趙國也在此次戰役當中,認識到了在戰場上,不能夠只講究紙上談兵,而要依據戰場形勢,做出正確的研判。

趙國能夠在邯鄲保衛戰,完成以少勝多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趙國君臣,能夠吸取長平之戰的慘烈教訓,能夠上下一心,同舟共濟,有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

這使得趙國將士們,能夠擰成一股繩,由此對秦軍的進攻,形成了有效的阻擊和抵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