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熬11年,南京被朱元璋選為京師之路為什麼這樣難

朱元璋是個苦孩子出身,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當皇帝。當年他的家僅僅是一個破茅草屋,一朝為天子,天下都是他的了,從“我想有個家”,到“天子以四海為家”,一座茅屋已經裝不下他了,能裝得下他的只能是一座城市,也就是明王朝的都城。問題是都城並不好選。

苦熬11年,南京被朱元璋選為京師之路為什麼這樣難

朱元璋劇照

有人說朱元璋選定的都城,不是南京嗎?沒錯,朱元璋是在南京住著,但南京卻在很長時間內並不是首都,它的名字是“應天府”,後來被升級為南京,在洪武十一年,才正式改名為

京師

。南京從“南京”升格為明朝初年的首都之路走了11年之久。

競爭對手之開封

南京的升級之路走得磕磕絆絆,主要是因為它有3個競爭對手。第一個,就是開封,也就是宋朝的都城汴京。

朱元璋最開始想定都的地方就是開封,他也去實地考察過,但是由於多年戰亂,民生凋敝,開封此時並不適合做都城【

自洪武初平定中原 ,臣(朱元璋)急至汴梁 ,意在建都以安天下 。及其至彼,民生凋敝,水陸轉運艱辛(《中都告祭天地祝文》

】。南京PK掉第一個競爭對手。不過等來的卻是在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釋出的詔書,以應天府為南京,以汴京為北京,注意,所謂的南京北京,都是陪都,真正的首都只有一個名字,就叫“京師”。很明顯,此時的朱元璋並不想把南京扶正。很快,南京的第二個競爭對手就出現了,這個是朱元璋真正中意的地方。

競爭對手之鳳陽

我們常說的,人富貴之後要衣錦還鄉,在家鄉人面前顯擺顯擺,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這次準備把都城建在他的家鄉鳳陽府,後來被改名為中都。洪武二年九月,詔以臨濠(鳳陽府)為中都,理由是鳳陽“

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漕運)

”。

鳳陽的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出人意料的是到洪武八年卻逐漸停了下來。官方的解釋是由於在建中都的同時,南京也在建設,為了避免勞民傷財,就把中都的工程停了。這種解釋並不令人信服。據洪武七年編纂的《皇明寶訓》記載:

帝召元朝諸老臣,問以建都之所。或對以關中險固,金城天府,可都;或以洛陽地中,四方貢賦道里均平,可都;或對以北京趙宋故都 ,可都;或對以北平宮室完全,就之以省民力,可都;或對以建業(南京)六朝舊都 ,可都。帝曰 :“汝等所言誠善, 然咸陽、洛陽,周秦漢魏隋唐亦嘗定鼎於是 ,北京乃五代趙宋之京邑 ,誠皆可都,但喪亂以來,各部義兵互相仇殺,多歷年所,中原生齒百不存一,若朕建都於彼,錢糧力役盡資江表,使江表人不堪命 ,朕悉忍為之; 若就建業、北平現成宮室,雖曰暫省民力,然皆地非中土 ,亦非長治久安之道 。朕謂臨濠(鳳陽)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汝當為朕圖之。”

從這段話看,朱元璋對在鳳陽建都有著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考慮。依靠著長江和淮河,既能夠透過漕運來解決京城人口的吃飯問題,同時又可以用長江和淮河作為軍事上的屏障。其它地方(咸陽,洛陽,開封)要麼是人口太少(生齒百不存一),需要江表(長江以南)富庶地區大量的錢糧力役支援,要麼是“地非中土”,說南京和大都雖然有現成的宮室,但並不是在天下的正中,不是長治久安的道理。

苦熬11年,南京被朱元璋選為京師之路為什麼這樣難

鳳陽府

還是從上面這段話看,洪武七年,官方文書還說國都建在鳳陽好,才過了一年,就說太費錢了,中都不建了,只建設南京。那麼為什麼不停建南京,全力保障中都的建設呢,這樣不是一樣可以節約錢嗎,反正朱元璋以後會搬家,暫時住得差一點沒關係。

《 明史·薛祥傳》中有這樣一條記載:

八年授工部尚書。時造鳳陽宮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鬥殿脊者。太師李善長奏諸工匠用厭鎮法 ,帝將盡殺之。祥為分別交替不在工者,並鐵石匠皆不預,活者千數。

這段話就是說洪武八年,朱元璋在巡視鳳陽宮殿時,好像聽到有人在屋脊上拿著兵器打鬥。李善長說是工匠們用了厭鎮法詛咒皇帝,朱元璋大怒,準備把工匠們都殺掉。薛祥求情,讓那些當時輪休的工匠以及鐵匠石匠都逃脫一劫,數千人得以活命。

這就說明中都的宮殿修建時殺了很多人,而殺人終究是件不吉利的事情,朱元璋從此有了心病,中都的宮殿暫停修建了。

而南京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開始大興土木。從洪武八年九月開始,南京的大內宮殿開始改建 ,後來又改建圜丘 、社稷壇,一副要以南京為首都的樣子,但就是遲遲沒有正式檔案下達。

朱元璋其實並不是特別想在南京建都,因為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無一例外是“短命”王朝,唐代劉禹錫就寫到“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更為尷尬的是,這種規律在朱元璋死後第四年就又被驗證了一次。

苦熬11年,南京被朱元璋選為京師之路為什麼這樣難

西塞山懷古

南京在元朝叫集慶,是被朱元璋親手打下來的。雖然集慶有好幾萬守軍,但被打下來前後只用了不到10天。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反而會被輕視,所以朱元璋只是把集慶改為應天府。其實宋朝也有應天府,那是在河南商丘,也就是宋州。當年趙匡胤就是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進而當上了皇帝。宋真宗時為了紀念龍興之地,就把宋州改名應天府,後來又升為南京。朱元璋此舉,明顯是已經有了當皇帝的思想,後來果真把應天府升為南京,但僅僅只是南京。

朱元璋住在南京,那是因為當時國家殘破,比較完好的大城市除了他現在住的南京就只有元朝的大都(今北京)了。但大都靠北方邊境不遠,並不是十分安全,做首都並不合適。再加上朱元璋和他的“從龍功臣”們都是南方人,讓他們去北方住,也住不習慣。

朱元璋住在南京,營建中都,本來計劃得挺好,但萬沒想到出了這麼一檔子事,挺不吉利的。但朱元璋在是否定都南京這個問題上還是頗為躊躇,雖然眼看“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連衣服都該換了,南京該有的名分就是不來。與此同時,中都的工程還沒有完全停下來,在南京改建大內宮殿時,中都也在修皇陵城,似乎還有希望。這個僵局直到洪武十一年才被打破,這一年南京被正式被改稱“京師”,其轉正之路用了十一年之久。

明太祖丙申年七月置江南行中書省。(治應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罷行中書省,以應天等府直隸中書省,衛所直隸大都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為京師。(《明史·地理志一》)

苦熬11年,南京被朱元璋選為京師之路為什麼這樣難

南京形勢圖

競爭對手之關中

不過南京作為京師的地位並不穩固。洪武二十四年,經過洪武朝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關中地區恢復得不錯,所以朱元璋又有了遷都的想法。南京迎來了最後一個對手,這次朱元璋又想到關中定都,具體在哪沒說,但不外乎是咸陽和長安。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先去考察。這次挽救南京的是朱標,朱標從關中回來後就病死了。朱元璋大受打擊,他實在是太喜歡朱標了,因此越過了他剩下的兒子們,直接選擇皇太孫朱允炆做接班人。可是朱允炆太年輕了,為了鞏固朱允炆的地位,更為了老朱家的江山,他大肆清洗功臣,明初四大案中的藍玉案就在洪武二十六年出爐,15000多人被誅殺,軍中驍將被誅除殆盡。朱元璋的精力都放在這上面,遷都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苦熬11年,南京被朱元璋選為京師之路為什麼這樣難

藍玉案

最終的結局

朱元璋此後再也沒提遷都,因為遷都是個大工程,如果遷到關中,那麼宮殿要重建,人員要安置,費時費力費錢。不僅是對國力的考驗,也是對皇帝個人能力的考驗,而朱允炆顯然不具備此種能力。說實話,要遷都,非雄才大略者不能為之。這一點,不僅朱元璋看得清楚,朱允炆恐怕也有自知之明。再加上朱元璋因為之前心心念念想遷都,折了他最喜歡的兒子,怕是也有一點心理陰影,所以再不提遷都這個事,也是對朱允炆的一種愛護。

朱元璋最終選定了南京作為都城,但並不放心。明朝弘治年間的兵部尚書馬文升在《因災變思患豫防以保固南都事》疏中說到:

“但南京雖江山險固 ,為帝王之州 ,而論建都之地 ,以此為次者 ,以其居長江之下流也 。仰惟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初 ,始欲建都於汴梁 ,隨又建都於鳳陽 ,終復遷都於金陵 。雖知居於下流,乃於湖廣地方設立三十六衛所 ,官軍二十餘萬,並江西沿江又多設衛所 ,控御上游以為金陵之遮蔽 。”

這裡明確說到南京雖然江山險固,但並不是建都的好地方,因為它在長江下游。朱元璋本來想在汴梁建都,後來又在鳳陽建都,最後不得不“遷都”到了南京。為了彌補南京地理上的不足,於是在湖廣地區設立三十六個衛所,駐兵二十多萬,在江西也多舍衛所,作為南京的屏障。

看似南京的地位就此穩固,但是,又是但是,建文帝朱允炆雖然沒遷都,卻搞起了“削藩”。南京最終的威脅不是來自長江上游,而是來自北方,燕王朱棣。朱元璋苦心佈置的沿江駐兵毫無用處。“莫逐燕,逐燕燕高飛,高飛上帝畿”。明朝的遷都最終由朱棣完成,那個朱元璋並不看好的兒子。

苦熬11年,南京被朱元璋選為京師之路為什麼這樣難

朱棣劇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