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成為太上皇之後,做了兩件事,表明了對安史之亂的懺悔

開元末,天寶初,唐朝的開元盛世達到頂峰。史無僅有的繁榮衝昏了唐玄宗的頭腦,他不再勵精圖治,不再任人唯賢,開始任用小人。張九齡的下臺、李林甫的登場,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契機,這時的唐玄宗也忙著寵愛楊貴妃,不再勤於政事。

唐玄宗成為太上皇之後,做了兩件事,表明了對安史之亂的懺悔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幸福生活

之後的李林甫下臺,楊國忠大權獨握,更加劇的唐朝的衰落。只是這樣衰落下去的話,大唐還不至於出太大的問題,偏偏唐玄宗又給了邊將安祿山無邊的寵愛、信任還有權力,導致安祿山野心暴漲,異心猛增。

所以,唐朝發展到鼎盛,有唐玄宗的功勞;但安史之亂爆發,導致大唐繁榮的急轉直下,同樣是唐玄宗一手促成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一系列禍國殃民的行為,沒有唐玄宗的縱容,根本不可能發生。

唐玄宗成為太上皇之後,做了兩件事,表明了對安史之亂的懺悔

晚年時候的唐玄宗

等到安祿山的兵已經突破潼關,直逼長安,說什麼也晚了,唐玄宗唯一的選擇只有逃跑。馬嵬驛兵變後,太子李亨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天寶十五載,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玄宗從此就退休了,國家大事再也不需要他定奪。

唐玄宗退休時,長安還沒有收復,他只能待在四川百無聊賴。選拔將才用不著他,指揮打仗也用不著他,唐玄宗能在四川幹些什麼呢?他能幹的,只有反思,只有懺悔。反思自己的過失,懺悔當初昏庸的自己,親小人,遠賢臣。

唐玄宗成為太上皇之後,做了兩件事,表明了對安史之亂的懺悔

懺悔中的唐玄宗

成為太上皇的唐玄宗,做得這兩件事,不言而喻地表明他對自己用人失誤的悔恨。哪兩件事?我們一一道來。

一、思念姚崇,批判李林甫

至德元年十月,唐玄宗在和一位叫裴士淹的給事中聊天時,談到了宰相這個話題。說起宰相,唐玄宗最感激的是誰?姚崇當之無愧。是姚崇的十條政治主張幫助唐玄宗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調。

《資治通鑑》記載,唐玄宗對裴士淹說:“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可見唐玄宗對姚崇的敬重,這就是所謂的國亂思良將吧。

唐玄宗成為太上皇之後,做了兩件事,表明了對安史之亂的懺悔

思念姚崇的唐玄宗

既然談到了宰相,就不能不提在宰相之位長達十九年之久的李林甫。唐玄宗是這麼評價李林甫的:嫉賢妒能,亦無敵也。裴士淹也毫不做作,他聽了唐玄宗對李林甫的評價後,直接問道:“既知,何用之久也。”

這可戳了唐玄宗的痛處,要不是他當年一味貪圖享樂,把朝廷事務都交給李林甫能讓他在宰相之位這麼久嗎?唐玄宗聽了裴士淹的話,默然不應。他能迴應什麼?迴應什麼都是打自己的臉,畢竟宰相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皇帝的能力。

唐玄宗成為太上皇之後,做了兩件事,表明了對安史之亂的懺悔

只能沉默的唐玄宗

二、派使者去韶州祭祀張九齡

張九齡可以說是唐玄宗最後一個正兒八經的宰相了,他是文官,非常反對唐玄宗給予邊將大權。就這一件事,張九齡和唐玄宗上書了好幾回,但唐玄宗只看到了邊將可以穩定邊疆,便不顧其他,一個勁給邊將大權。

開元24年,安祿山犯了軍事錯誤,被他的上司扭送到長安聽候處置。當時的宰相就是張九齡,他這時正非常討厭邊將,對安祿山的處理意見當然是斬了。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唐玄宗站出來給安祿山說好話。

唐玄宗成為太上皇之後,做了兩件事,表明了對安史之亂的懺悔

邊將安祿山

在唐玄宗的力保下,安祿山沒有被殺死,又重新回到邊疆戴罪立功,功勞越來越大,恩寵越來越盛。唐玄宗祭祀張九齡,是在向外界傳遞他的悔意吧,當初要是聽張愛卿的建議,安史之亂哪會存在呢。可惜,玄宗醒悟得也太晚了。

歷史葉子有言:今天,我們在“馬後炮”似的評述唐玄宗,但也發現了這位老人並不是一直昏庸無道的,至少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