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為何在位不足一年,朱高熾還能獲得歷史極高評價?

在《大明風華》中,梁冠華飾演的“窩囊太子”朱高熾,對父親朱棣唯唯諾諾,看似懦弱無能。我們不禁要問歷史上,太子朱高熾真的窩囊嗎?答案顯然並非如此,雖然朱高熾自1424年九月即位,次年五月便溘然辭世,在位時間不足一年,但就在這短短不足一年的皇帝生涯之中,他卻雷厲風行,在大明王朝的歷史上書寫了一段屬於他的篇章,更是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廟號仁宗,便可見人們對他的推崇。那麼,是何種原因讓朱高熾,能夠獲得如此之高的評價呢?

大明風華:為何在位不足一年,朱高熾還能獲得歷史極高評價?

作為燕王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自小生性端重沉靜,喜好讀書,這也讓爺爺朱元璋頗為喜歡,《明史》中記載朱元璋曾誇讚他:“孫有君人之識矣。”但是作為驍勇善戰的王爺,他的父親朱棣卻並不喜歡這個因為少有運動,而“腰腹數圍”的兒子,反倒更加喜歡擅長武事的二兒子朱高煦。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被冊立為燕王世子,為父親所喜的二弟朱高煦則被朱元璋封為高陽郡王。如果按照正常的嫡長子繼承製,他的一生應該也如眾多明朝的宗嗣一般,百無聊賴的過一個安穩王爺的日子,但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結合之下,他卻成為了帝王至尊。

隨著朱元璋的去世,建文帝在上位之後開始削藩。作為當時九王塞邊中的強藩,燕王朱棣自然是不能例外。在建文帝將周王朱橚、代王朱桂等實力相對弱小的藩王一一削平之後,朱棣所面臨的自然是降與反的問題。最終,在黑衣宰相姚廣孝的建議之下,縱然只有800親衛,朱棣還是以靖難名義,挑起反旗。

大明風華:為何在位不足一年,朱高熾還能獲得歷史極高評價?

面對來勢洶洶的建文帝平反大軍,並不擅長武事、體態蹣跚的朱高熾只得留守北平。反倒是二子朱高煦則獲得與父親並肩作戰的機會。當朱棣險些遇險之時,也正是朱高煦多次營救,而對於這個兒子朱棣更是不惜以“勉之,世子多疾。”這樣的話語來砥礪朱高煦奮勇殺敵,廢立之心也已經是昭然若揭。

其實,作為世子的朱高熾雖然並未戰場殺伐,但對於朱棣大軍的穩定而言,發揮的作用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也正是在他留守北平時,憑藉僅僅1萬人的守城兵力,便打退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的進攻,為朱棣回軍贏得了寶貴的機會,期間更是有將建文帝朱允炆所寫給他的招降書原封不動,送給父親朱棣之舉,可見他並不愚笨,他有的是深思熟慮,運籌帷幄。

大明風華:為何在位不足一年,朱高熾還能獲得歷史極高評價?

當1402年,朱棣大軍攻破應天,隨後朱棣即位,面臨的自然也是選定繼承人的問題。正所謂“太子者,國之根本”,當時的朱高煦獲得了武將集團的一大批支援,如英國公張輔,但朱棣在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還是冊立了嫡長子朱高熾。究其原因,一則是朱棣自己本身便是以小宗挑戰大宗,已然有違嫡長子繼承製,如若再冊立朱高煦為太子,自然會引起朝綱混亂,人心思變,不利於朝局穩定;二則,便是在以武力奪權背後,當以文治國,這些恰恰身為長子的朱高熾合適。

大明風華:為何在位不足一年,朱高熾還能獲得歷史極高評價?

而與中國歷史上,眾多的兄弟相爭、骨肉相殘不同的是,身為長子、皇太子的朱高熾,也更加了解父親朱棣心中的這般痛處。當面對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接二連三的越矩,他卻表現的極度寬容,即便如朱高煦有私養府兵、殺死指揮使徐野驢、逼死解縉;趙王朱高燧更是有在朱棣病重期間,意圖謀反毒殺父親、廢黜自己的行徑,作為太子,更作為兄長、兄弟,他都極力為兄弟二人辯護。這似乎與權利的排他性有悖,但這也正是他“仁”與“智慧”的一點,以仁得父親之心,天下之心;而當朱棣與兄弟朱高煦、朱高燧北伐之時,也正是朱高熾監國,署理政務,在他的治理之下國家大事也是井井有條。於當時而言,在時間因素,路遙見人心之下,人心也逐漸向自己傾斜。

大明風華:為何在位不足一年,朱高熾還能獲得歷史極高評價?

在其即位之後,他更是一改父親朱棣的嚴苛,先是將建文帝的舊臣赦免、平反並且對於其家屬發放田土,這一點也讓朱高熾的“仁宗”名諱當之無愧。對於兩個兄弟,他也並不想讓父親朱棣同室操戈的行徑再次發生,反而是將他們再次加封,以德報怨。

基於朱棣朝用兵頻繁,賦稅沉重,苦不堪言的社會現狀,他也在注重農業生產的同時,停止大規模用兵,為自己兒子明宣宗朱瞻基開創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論行不論心,在以結果論的大歷史中,他的這些仁政舉措,即便在位不足一年,無疑也已經為自己明君的身份加碼良多,獲得極高的評價也便是理所應當的了。

相關文章